文字:汪昱琦 图片:付鹏烨
金融的世界里,数字会说话,但真正动人的,是那些在数据背后跳动的人性微光。在这场汇聚西财学长学姐、证券精英、跨界高管与人力专家的深度对话中,四位嘉宾以亲身经历揭示了一个共同答案:金融的本质始终是“与人共舞”的学问——既要扎根专业主义的土壤,更要长出共情与韧性的枝蔓。
柏乐(中邮证券四川分公司机构客户部总经理):金融行业实践与理论的平衡之道
柏乐学长结合自身丰富的在校学生工作经历,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关于金融行业发展的深刻分享。他以自身经历为切入点,强调在金融行业中,实践经历与理论知识需相辅相成,鼓励同学们积极投身实践。
柏乐回顾了自己在校学生工作经历,他谈到,学生工作教会他最重要的一点是“在做中学”。这种实践思维同样适用于金融行业:“金融是实操性极强的领域,市场动态、业务流程、人际沟通技巧,都需要在真实场景中打磨。”他举例说明,参与企业实习时,曾通过实际操盘模拟项目,才真正理解课本中“风险对冲”理论在不同市场环境下的复杂应用。“理论告诉你‘是什么’,实践却能教会你‘怎么做’和‘为什么’。”
在强调实践重要性的同时,柏乐特别指出理论知识的根基作用:“就像学生会策划活动需要明确目标、流程和资源协调,金融行业的每一次决策也需要理论框架支撑。”
“大胆去做,是打破‘理论与实践割裂’的关键。”柏乐鼓励在场同学,不要因担忧“理论不足”或“经验欠缺”而退缩。他分享了自己首次独立负责学生会大型活动时的忐忑:“筹备初期也会怕出错,但在老师指导和团队协作中,边做边调整,最终不仅完成任务,还总结出一套高效沟通流程。”这种“在试错中迭代”的思维,正是金融从业者需具备的核心能力。

黄智通(中信建投证券成都某营业部副经理)成长与心态:以共情思维深耕业务,在波动中筑牢职业根基
黄智通围绕“金融势衰下的职业发展”与学生交流,强调以“共情思维”融合业务精进与人际协作,在行业波动中稳住心态、提升自我。
黄智通指出,金融行业周期波动中,需以“长周期视角”看待趋势:“短期调整不是行业终点,而是重新审视‘需求匹配’的契机。”她以自身经历为例,早年主导并购项目时遇政策突变,团队通过换位思考客户核心诉求,从政策限制中挖掘出替代性合作模式——既满足合规要求,又为客户创造新价值。“业务推进的关键,往往在于能否跳出‘自我视角’,从客户、监管甚至竞争对手的立场梳理痛点。”
这种“共情思维”同样贯穿于业务细节与人际协作。初入职场时,她曾通过整理研报对比不同机构观点,不仅积累专业知识,更琢磨出“撰写报告时先预判读者需求”的心得:“比如给风控部门的报告,要突出风险量化数据;给客户的方案,则需用场景化语言呈现收益逻辑。”在处理团队分歧时,她分享经验:“当与同事就风控标准产生争议,先倾听对方担忧的核心点,再结合客户实际经营状况、行业惯例等维度共同推演,用‘解决问题’替代‘说服对方’。”她强调,金融业务本质是“与人打交道的学问”——精准理解各方说服,才能让专业方案真正落地。
谈及行业焦虑,黄智通寄语学生:“把每一次沟通、每一份报告都当作‘理解人性’的练习。”她建议,主动在项目中观察客户决策背后的逻辑,在团队协作中思考“如何让他人更高效地与自己配合”,这种“带着温度的专业”,远比单纯追求理论或技巧更具生命力。“金融行业的价值,从来不是冰冷的数字游戏,而是用专业能力温暖地解决真实需求——守住这份初心,就能在波动中找到稳稳的成长节奏。”
这场分享以“共情”为线索,串联起业务方法论与职场生存智慧,让学生们领悟到:在金融行业深耕,既要做“懂专业的人”,更要成为“懂人的专业者”——以换位思考为支点,方能在行业周期中撬动持续进步的可能。

代江平(华西证券某营业部副总经理):跨界无界,从客户经理到投资总监的成长密码
代江平与青年学子分享职业历程,以自身从家电、装饰行业客户经理到证券行业投资总监的跨界经历,揭示“以用户思维为核,以持续学习为翼”的跨界逻辑。
代江平笑言自己的职业生涯是“在不同战场用同一种武器作战”。早年担任家电行业客户经理时,他在与经销商、消费者的高频互动中,提炼出“需求穿透—方案适配—价值共生”的服务方法论:“家电销售的本质不是卖产品,而是成为客户生活方案的设计者。”这份对“用户痛点挖掘”的深度认知,成为他转战装饰行业的“致胜密钥”。
谈及从传统行业跨界证券行业的挑战,代江平坦言:“投资总监的角色,本质是产业需求与资本资源的‘翻译官’。”代江平分享职业感悟时指出,客户经理阶段积累的三大能力成为关键支撑:一是“共情力”,能快速理解企业主对产能升级、风险控制的真实诉求;二是“整合力”,将家电、装饰行业的跨界经验转化为对产业链协同的独特洞察;三是“落地力”,延续做客户经理时“方案必须可执行”的习惯,确保金融工具真正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在服务某新能源企业时,他通过梳理其上下游账期痛点,设计“应收账款证券化+设备租赁”组合方案,既缓解企业现金流压力,又为资本方创造稳定收益,实现多方共赢。
这场充满跨界智慧的分享会,让听众看到职业发展的另一种可能:所谓“跨界”,从来不是对过往的全盘否定,而是将不同赛道的经验沉淀为通用能力,在新战场实现“能力迁移与价值升维”。正如代江平所言:“从家电卖场到资本市场,变的是服务场景,不变的是‘以专业之心,解他人之困’的职业信仰——带着这份信仰出发,处处都是成长的沃土。”

张敏(金融业资深人力资源专家)金融未来就业:提前规划+能力适配,找到职业发展「最优解」
张敏围绕“面向未来的金融行业就业”开展专题指导,以“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为核心,结合行业趋势与实战经验,为求职者解析职业规划逻辑与能力构建路径,语言严谨亲切如老友谈心。
张敏首先强调提前规划的重要性,随后,又谈及能力构建。张敏指出“软技能”与“硬技能”的平衡至关重要:“这两类能力如同硬币的两面,共同决定你在金融行业的定位。”硬技能包括财务建模、数据分析、编程工具等技术门槛较高的能力,更适合中后台岗位如风险管理、合规审核、金融科技开发等。她举例,某银行金融科技部招聘时明确要求候选人掌握Python数据建模与机器学习算法,“这类岗位需要用技术手段解决实际业务问题”。软技能则涵盖沟通谈判、客户洞察、资源整合等“人际链接”能力,更适配前台岗位如投资银行、财富管理、机构销售等,“在投行对接企业IPO项目时,快速理解客户需求、协调律师会计师团队的能力,往往是项目推进的关键”。
针对前台与中后台岗位的具体差异,张敏进一步解析:前台岗位侧重业务拓展与客户关系维护,工作节奏快、挑战性强,例如券商投行部需频繁出差对接企业与监管机构,私募销售岗需持续开拓高净值客户;中后台岗位则注重风险控制与流程支持,如风险控制岗需通过模型评估项目风险,合规岗需确保业务符合监管要求,工作更强调严谨性与专业性。她建议求职者结合自身性格特质选择方向:“外向型、喜欢挑战的人可能更适合前台的‘冲锋陷阵’,内向型、擅长细节把控的人或许能在中后台找到‘稳稳的价值感’。”
张敏以“精准定位、动态成长”寄语听众:“金融行业没有‘标准答案’,但有‘最优解法’——提前看清趋势、认清自己,在硬技能上打造‘不可替代性’,在软技能上培养‘人际温度’,终能在行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光点。”这场兼具深度与温度的指导,让求职者对金融行业就业有了更清晰的认知,正如现场一位学生所言:“听完才明白,原来职业选择不是‘随波逐流’,而是‘知己知彼后的主动匹配’。”

与谈环节,同学们对于公司是更重视绩点或是证书等硬技能,还是沟通交流等软技能产生了疑惑,嘉宾也分别从各自的领域做出了回答。嘉宾们表示,在企业选择员工的面试过程中,会更加看重员工是否具有持久的动力和激情。因为所有的硬实力,都可以通过学习来掌握,而一个人对于工作的热情则是不可取代的。公司更希望招收有上进心的员工,并在工作中提升员工的能力,达到公司与员工共同发展进步的目标。

未来的金融图景或许会被AI重绘,但有一点无法被算法替代:我们仍在用人类的温度,计算每一份信任的重量。当技术狂奔,愿我们始终记得——真正的风控,是别让效率冻僵了人心。或许正如嘉宾所言:“真正的职业护城河,从来不是某个岗位的title,而是那颗始终在理解、创造与成长的人性之光。”

审核:周瑞、罗锋、徐利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