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铃月,经济学院2020级经济学(经济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专业本科毕业生,现保送研究生至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直接攻读理论经济学博士学位。在校期间,曾任书画社学术部副部长;曾获校级三好学生、国家奖学金、刘诗白奖学金、教育部拔尖学生培养计划“优秀学生奖”、第四届感恩近现代科学家奖学金、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等荣誉;“挑战杯”大学生创新竞赛获省级立项;曾在重庆市地质矿产开发局205地质队实习。
2020年9月,懵懂的我跨入大学的校门。当时我选择了财大历来在家乡重庆收分最高的专业——会计学(注册会计师专门化方向),但依然对未来感到迷茫。一天,我偶然读到了《刘诗白学术自传》。其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有一分热,发一分光,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刘诗白教授将自己的“光”和“热”投入到述学立论、建言献策上,选择用自己丰硕的学术成果经世济民。那我又将自己的“光”和“热”发到哪里?我又如何“经世济民”?我也想拥有同样的答案。

2021年,有幸成为教育部批准的国内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的学生之一。首批国家经济学拔尖基地共有6家,我校为中西部高校唯一一家,面向全校遴选30名有志于理论经济学研究的大一学生。因此,我全力备考,有幸成为拔尖班其中一员,我的经济学之路由此开启。
勤勉笃行,让拔尖成为一个人的青春底色
学业上,我勤奋刻苦,希望为祖国的经济建设添一份力。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中,对每一门课程精益求精,最后取得了专业第一的学业成绩,其中中级微观经济学97分,中级宏观经济学91分、政治经济学93分、中国经济史98分,在第一学年的上、下学期,分别以639、647分通过了英语四、六级考试,之后在雅思考试中获得7.5分,在GRE考试获得327分。
科研上,拔尖班特有的科研项目训练使我更早体验完整的学术写作过程,每两周一次的读书会使我拓宽眼界,导师双选制更是让我有机会与优秀学者的零距离交流。出于对经济史方向的好奇,我选择了经济学院赵劲松老师作为学术导师。正是在赵老师的《中国经济史》课程上,我阅读了清华大学龙登高老师关于地权市场的多篇论文,发现自己对土地产权制度的兴趣。去年九月我拿到了清华大学的拟录取资格,未来会在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对经济学做出进一步探索。
心怀集体,把拔尖变成一群人的鲜明特色
我深知“个人优秀不算优秀,团队优秀才是真的优秀”。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乐于帮助同学,分享学习专业课、数学、英语方面的经验,以及合理安排时间的方法,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班级平均成绩高达86.4分,获得“先进班集体”的称号。同时,设计了关于西南财经大学拔尖班“朋辈引领”的调查问卷,以学生的视角深入了解同学们学习和生活中的具体困难,帮助大一新生在提升学习能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并获得了获得校级三好学生。

在保研结束后,我参与了多场学院组织的朋辈领航活动,作为学业辅导组领航员向同学们分享自己在课程学习、科研训练、保研准备上的经验。我深知,只有每个同学齐心协力,取长补短,拔尖基地才能更好地成为“培养未来经济学家的土壤”,比起成为“稀缺资源竞争者”,我更愿意与同学们成为“思维碰撞的共赢者”、“成长路上的激励者”,为学校拔尖基地的建设增添力量。
在课余活动上,我担任学校书画社学术部副部长,组织过社团招新活动、易班2021迎新沙龙活动和多次校级书画比赛,指导每周练笔活动,让更多人爱上了国粹文化。
服务社会,将拔尖变成一代人的时代本色
在2020-2021年寒假,我在家乡重庆市永川区妇幼保健院担任抗疫志愿者,协助查看就诊患者出示健康码,帮助无智能手机的老人填写身体情况报告单,监督进入医院的患者及其家属的体温测量,和疏导医院附近的交通情况,为祖国的疫情防控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
另外,在2021年西南财经大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我和我的团队做了“弘扬传统文化,助力脱贫攻坚”的项目申报,以“非遗+扶贫”为主要内容,调研三项非遗手艺,聚焦乡村文化振兴,旨在促进当地文旅产业发展。
砥砺前行,经世济民任重道远
我想站在自己专业的角度为在校生分享我的建议。随着“新发展格局”“共同富裕”“数字经济”等新词、热词的提出,越来越多的社会发展现状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与讨论,“中国速度”“中国奇迹”也更需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落地落实,这是新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作为财经学子,我们的目标要么与刘诗白教授一样,用“述学立论”为新时代中国经济建设添彩,要么是投入到热火朝天的经济建设中去,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敢拼敢闯,不负青春。
前进的道路上一定会有挫折和坎坷,也一定会是漫长的过程。但我们应将刘诗白教授治学、为人的态度作为标尺鞭策自己前进,将西南财经大学的优秀传统薪火相传,作风硬、品格硬、学问硬的新时代青年,以经济学视角感受时代气息,为国家经济建设出谋划策,真正做到我校的大学精神:经世济民,孜孜以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