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清玉,金融学院、中国金融研究院2024届保险学(财务与会计双语实验班)专业本科毕业生,现就职于国家开发银行,从事财务岗位工作。在校期间,曾获全国大学生统计建模大赛省级二等奖,荣获个人单项奖学金及校三好学生。曾任金融学院辩论社辩手,在中国人保、中粮集团、北京国旺律师事务所、北京中航双兴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实习。
若把大学阶段的竞争理解成高中时候对每分成绩、每位排名的锱铢必较,大学生活会过的很累。更重要的是,当四年时光过去,一个人的心智得不到锻炼,思想水平、对社会诸环节的理解依旧停留在高中阶段。相比之下,大学并不像高中对学生提出单一应试成绩的要求,而是为我们提供了相对自由的空间。有同学下意识会想到“就业、考研还是出国”,但我觉得远不止于此。

自由是伦理意义上的,在于你能否主动鼓起勇气做出属于自己的选择,对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一旦迈出脚步便不再患得患失,并容许未知、不确定性和自己的失败,即使失败了也不后悔。在此过程中,如果发现自己的路线偏移,那就及时调整。
毕竟我们还年轻,还有的是时间来试错。我们不能指望将大把时间用在岸上学习游泳知识,待到真正下水时从头呛到尾。此时理论和腹中经纶反而应当悬置,走出校园将我们保护得连皮外伤都没有的围墙,行万里路中最开始的第一步,才是大学阶段最值得做的事情。有时候我们无法做出选择,内耗到辗转反侧的原因便是,走的路太少,思考的却又太多。翻来覆去,却总是迈不出第一步。

以就业为例,在大三秋招时便去参观学校在体育馆中的就业双选会,提前到企业官网了解它们需要求职者的技能和能力,提前询问本专业学长学姐目前的就业状况,提前与我们的辅导员沟通交流,总之要迈出第一步才能获得具体的经验,别人的经验永远是别人的。哪怕最后决定不找工作,选择其他道路,你至少通过自己的行动了解了当下就业形势和市场环境,以及用人单位的具体需求。你总不会一无所获,这便是我参加秋招时的想法。
下面是给学弟学妹们的一些建议:
第一,要拥有清晰的自我认知,学会扬长避短。我见过“三战”“四战”考研的同学,“战”到这个地步已经能说明不适合应试,如果几年前意识到这个问题会节约不少时间。还有根本不喜欢研究学术的同学,硬逼着自己读研,结果读到一半半途而废,什么样的状态我们自己觉得舒服,这点是最重要的。
第二,考研和秋招建议同时进行。因为一旦考研未能成功,就面临着参与更激烈、招聘岗位更少的春季招聘。我见过的很厉害的同学,考研、秋招、考雅思和毕业论文几乎同时进行,当然这算一个极端,但或许只有在时间稀缺的时候我们才能利用好。一旦确定就业,秋招建议多投简历,提前准备企业的笔试题目。

第三,将心比心地对待身边的劳动者。我记得去年面试一家企业到很晚,我意识到已经晚七点,负责面试的姐姐还回不了家,也很辛苦,便下意识留下帮她整理材料。结果她感激地和我分享了面试时对我的表现的看法和经验。仅仅是这样一个小的善举,双方都能感到一丝温暖和信任。
第四,在校期间有必要为自己积累一定的标签,如比赛、奖项等。因为这是向企业在短时间内证明求职者自身能力的方式。但无需一味追求量,甚至是把这些标签作为自己的自我认同。大学生活不只有这一个维度,企业的评价标准亦如是。
祝愿学弟学妹们学业顺利,学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