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俊,金融学院、中国金融研究院2024届金融学专业硕士毕业生,入职中共成都市委组织部(成都市紧缺选调生)。在校期间,担任金融学院硕士2021级第四党支部书记,自觉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积极履行支部基层党建工作职责,表现优异,荣获“优秀学生干部”荣誉称号。学习成绩优异,综合表现较好,多次荣获优秀研究生奖学金、一等学业奖学金,荣获“三好学生”和“优秀毕业生”荣誉称号。实习实践经历丰富,曾在中建投信托债券投资业务部、东方证券投行部、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和中国建设银行四川省分行风险管理部实习。
三年柳林学习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蓦然回首,时间的车轮即将把我们送到人生的下一站。毕业后,我即将前往成都市紧缺选调生的工作岗位,正式开启职业生涯。研究生阶段有很多经验教训,其中收获最大的经验就是要谋定而后动。要有清晰明确的目标和志向,然后找到正确的方法,投身实践,坚持推动目标实现。
一、志之所趋,无远弗届
初入研一,迷茫慌张。对于职业发展到底是选择体制内还是金融行业,我时常摇摆不定,还不明确未来自己将要朝什么方向走去,也不知道该何如着手准备。作为传统工科跨专业考研的我,经济金融专业基础孱弱。学好专业知识,拿到一个比较不错的成绩就是我的首要目标。于是,我带着自己对职业生涯的迷茫,开始一边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信息,一边认真学习研究生课程。绝大多数时候,都在图书馆学习做作业和看论文。为应对职业发展的迷茫,我在学习空余时间积极向高年级的学长学姐请教,了解大家的实习经历和就业去向;多次参加学校的校园招聘宣讲会,了解单位的招聘要求和偏好;参加学校学院的各种职业生涯和就业经验分享活动,不断收集各方面的信息。最后综合各方面的因素考虑,我还是选择先去金融机构实习,看看自己是否适合。如果不合适,再回来准备考公。

实践检验,明确目标。于是从研一下开始,我疯狂投递投行等实习岗位的简历,了解各种实习机会。一开始,一边在学校上课,一边在一家证券公司托债券投资业务部远程实习。作为债券投资经理助理,学习了解二级市场债券投资业务相关技能,此时我对金融行业仍然充满热情。研一结束,暑期去了另一家公司投资银行部实习。我通过大半年的实习实践,结合我对相关工作的了解,我深刻意识到类似岗位并不适合我。后续我明确了自己的目标,备考公务员和成都紧缺选调。
二、厚积薄发,行循自然
坚定选择,两手准备。当确定要开始备考公务员后,我就开始着手准备复习国考和紧缺选调的笔试。四川紧缺选调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偶然性因素也越来越大,特别是省直和成都。所以当坚定选择考公以后,建议同时准备国考和紧缺选调,做两手准备。四川紧缺选调的考察范围不仅包括公基,也包括行测和长公文写作。时间充裕的情况下,准备行测能给四川紧缺选调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也会为后续泛体制岗位招聘的行测笔试做好准备。在四川紧缺选调填报志愿的时候,也要慎重填好第二志愿和第三志愿。

厚积薄发,功不唐捐。从我报考的岗位来看,笔试排名成绩集中,最后上岸的笔面总成绩差距也比较小,大部分人的实力都在伯仲之间。因此,在复习的过程中,要厚积薄发,高度重视基础知识点的掌握,突出重点的同时,不要忽视一些细枝末节的考点。公基考察的范围比较广,内容比较多,所以要想取得一个不错的成绩,大部分人在较短复习时间内比较难做到。因此,要保证一定的复习时长和刷够一定数量的题目。对于刷题过程中,不知道不熟悉的知识点,尽量要记下来掌握好。复习时记下的每一个知识点,都有可能为自己带来超越其他考生的关键一分。

潜龙勿用,惟“手”熟尔。笔试过后,赛程才过半,大家又几乎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切不可因为笔试分数较高而有所放松,也不可因为排名稍靠后或者擦线进面而有所沮丧乃至放弃。面试的准备,最基础的是要掌握各种题型的答题技术。面试答题,内容为王。因此最好能有足够多的知识和例子积累,模拟题和真题的训练,做到融会贯通。答题形式次之,但也很重要。尽量要通过多模拟多训练,强化自身表达能力,提高答题流畅度,调整语速和语调,做好不同顺位答题的针对性准备。
三、以终为始,力耕不欺
如何平衡秋招和备考?既然目标是进入体制内或者泛体制内,那么在暑期实习和秋招的时候,可以在学习之余,针对性地适度投递一些央企和国企的招聘。这些单位的笔试题目主要是以行测为主,那么就把这些秋招的笔试当做行测的模拟和练习来认真对待,也是检验自己学习效果的一种方式。同时,也可能会为自己留一条退路。有针对性的适当参加秋招,最重要的还是以认真备考行测和公基为主,坚持朝着自己的目的地砥砺前行。另外,始终坚持学好行测、申论和公基,可以多参加各个省份的选调、省考和事业单位招考,只要你的目标是为人民服务,那么就一定可以成为一名公务员。
大学毕业不是终点,而是人生新的起点;脱产学习的结束,是终生学习的开始。“万里飞腾仍有路,莫愁四海正风尘”。值此毕业之际,衷心祝愿各位学弟学妹学有所成,心有所向,行有所为,行稳致远,所遇皆所求,所得皆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