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媛,中国西部经济研究院2023届产业经济学专业硕士毕业生,现就职于深圳市光明科学城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任产业服务专业经理。在校期间,曾任学院党支部宣传委员、以第二作者身份在外A期刊发表一篇学术论文(导师一作)、担任导师横向课题副手,荣获国家奖学金、一等学业奖学金、校三好学生、院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奖励。实习经历主要有西南证券行研实习、四川先进材料集团产业投资实习。
亲爱的师妹师弟们!见字如面,一切安好。
我非常荣幸被学院老师委以重任,分享本人的求学工作经历以及一些心得体会与大家共勉。我深知相较于诸位优秀的师弟师妹,我所取得的成绩微不足道,因此不敢以“就业典型”自居。可能是因为我的就业方向在一众进入体制内、金融机构、互联网大厂的同辈中,略显“异类”,但又不失为一个备选项,所以不妨展开讲讲。但我亦明白个体的差异不可一概而论,故而不能简单地为大家提供普适性的指导意见,只能说呈现一种成长的历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和鼓励。
专业学习——以我为主,保持学习的状态。作为一名理科生,我最初被西财工商管理专业录取。面对各式文科课程,一边头疼,一边关注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并积极探索发挥个人所长的领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了超实用的网络信息检索课程,通过了更高难度的数学荣誉课程。在转专业之际,为了开阔学习领域,我转入金融服务与管理实验班,修读管理和金融双学位。在各类课程夹击下,逐步清晰了对产业经济学的兴趣,并在研究生阶段转入该专业,从而解锁了观察世界的新视角。研究生学习中,我亦不断挖掘感兴趣的细分方向,例如,产业投融资、产业研究等。
学术研究——锤炼内功,积极思考。学术研究的魅力可能在于从大量真实样本中挖掘逻辑和故事,再用严谨的推理和数据分析进行佐证,得出具有指导实践意义的结论和建议,但每个环节都困难重重,也难以尽善尽美。我的学术经历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基本功练习阶段。大三上,由市场营销系谭慧敏老师指点国家级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每周阅读外文文献,用表格梳理文献要点并汇报梳理情况。同时,实地访谈近三个月,收集一手数据。最终与团队成员打磨完成课题研究。二是固定选题完整训练阶段。大三下,师从产业经济学刘畅老师,进一步强化全过程学术基础,按部就班推进文章产出并有幸发表。三是自主选题持续摸索阶段。研究生伊始,在导师指点大方向的基础上,相继开展多个选题研究,定期梳理文献并主动与导师探讨可能有价值的研究空缺。随后,在校内外导师、师兄师姐的共同指导下,反复深入研究政策背景,不断优化研究设计,耗时一年半完成研究毕业论文,并同步准备论文投稿。或许是因为个人对问题研究略感兴趣,才会在此花费诸多心力,这并不适宜推广。但必要的学术训练和高效科研工具的应用在未来也会有帮助。

校内实践——勇于尝试,结伴同行。大学时期,各类组织、社团及赛事丰富多彩,勇于尝试各类活动,可以接触到非常多优秀的小伙伴,也会发现频繁“偶遇”又志同道合的朋友。相互鼓励、探索未知领域,不仅有可能收获意外的惊喜,更是人生的宝贵财富。中国家庭金融调查的入户故事历历在目,国创训练项目的学术历练痛苦却扎实,美赛临阵磨枪收获H奖是对创新性体系性解决思路的激励。
校外实践——多维感知,探寻发展。我个人的校外实践经验不多,但每段或长或短,或线上或线下的实习都汇集成最终选择的基础。在宝贵的校外实践期间,我更偏向于获得线下实习的综合体验,实事求是,减少不必要的内耗。同时,在一两段实习中做好手头工作、善用学习资源,粗浅积累求职经验。实习中,令人困惑的一点在于实习前的选择。仅根据个人经验,集中投递实习,短时间内掌握选择主动权,更有益于获得理想的实习机会,友情引荐也是不错的选择。实习的预期收获(可多方咨询)是我个人比较关注的决策点。如果实在难以做出选择,或信息不足,我会先踏出第一步,毕竟在校期间试错的成本相对较低。

职业生涯规划——把握趋势,突出优势。就我个人而言,我并未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仅是跟随大多数人的步伐,在一定阶段做一定的事儿。但在成长路上总能听闻目标感极强的职业生涯规划,从大一开始就不断试错,积累达到预期目标的经历。这在方面,我并没有发言权,但相信人生充满无限可能。只要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就很难能可贵。如果大家对职业生涯规划感兴趣,网络信息、专业老师、校友前辈都能给你很大帮助。个人的一点经验是,关注就业大趋势,避免以个人短板拼对方长板。我在“随波逐流”的同时,比较关注战略性新兴行业及国家重点发展区域的相关就业机会,例如获得某储能企业投资发展岗、某显示面板企业战略研究岗、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功能国企产业发展岗等就业机会。最终,我会综合区域发展、个人成长、个人兴趣等因素做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