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仁措毛,金融学院、中国金融研究院2023届金融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现就职于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海南监管分局。在校期间,曾任金融班心理委员、朗目支教公益实践社团社长、“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队长;曾获优秀学生心理干部、首届大学生讲课程思政比赛一等奖、“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个人等荣誉;其“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方案被政府采用,并参与《西南财经大学课程思政青年说》书籍编写工作;曾先后在中国光大银行西宁分行公司部和甘孜农村商业银行营业部实习。
当我在阿特伍德的短篇小说集《荒野女士》书封上看到“人生不是轨道,而是一片可以尽情探索的荒野”时,我瞬间被这句话点亮。有时候,生活中的变迁不可避免,我们能做的就是忘记所谓的轨道,在生活的荒野寻找另一种可能。

高考后选择金融学,完全是因为年少时对金融知识的懵懂兴趣,就跌跌撞撞地报了志愿。所幸的是,进入大学,这份有点“痴嗔”的兴趣不仅没有转移,而且在各位老师的课堂和任务中得到保鲜和延伸。我很爱很爱金融学的课程,是学习金融学时看银行在贷款时创造新货币的惊奇,是学习公司金融股东和债权人斗智斗勇的快乐,是学习国际金融学时看小小的坐标轴能解释清复杂现实的震撼。但我也学得很痛苦,一条凌晨两点同学发表读书感受的朋友圈就能让我焦虑到抱头痛哭,觉得我读书的意愿和能力实在是太小太小了。我记得刚入学那段时间,一直有优秀的学长学姐一边展示着自己大学生活的不同维度,一边分享经验讲述multitask的重要性。刚刚入学的我也想要成为那样优秀的人,便想要对multitask的轨迹加以模仿。但在最开始,却感觉自己好像在邯郸学步,纠结于每一个生活细节的取舍是否正确,看不到自己的成长,不免焦虑和失落,我们的思维总是有一种惯性,认为过去像是一列火车,不管快慢,上坡或是下坡,都是在一个轨道上前行。而一旦如此,过去的“轨道”就成为沉没成本,后来我索性将这个难度系数极高的词抛在脑后。我开始更客观、全面、理性地看待竞争,更加专注于自己的生命厚度,更加清醒地抉择,专行当下好事,抛弃对沉没成本的迷执。

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在面对政府单位提出的问题时,总是有充足的好奇心去搜集各种各样的资料,也享受时刻和团队成员一起开会讨论。更重要的是,我们最终产出对政府部门的建议总是以落地为目标的,我们所做的活动方案被地方政府采用,政府部门也会向我们反馈建议落实后的效果。渐渐地,我发现实践这种相对较短时间内就有机会带来影响的产出,是比挤牙膏写出的论文更让我激动的东西。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对我来说是一次独特且有益的经历,学习金融让我更审慎、更深入地思考逻辑与情怀的辩证关系,让我在保有一颗赤子之心的同时,以丰富的学识、充足的工具和缜密的逻辑思考去改造世界、造福社会。通过亲身参与农村生活和与当地人民的交流,我深刻认识到农村的美好和挑战,培养了我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精神。期间有幸结识了很多志趣相投的朋友,他们对自身爱好保持的热爱与赤诚,在活动中的全身心投入与出色表现让我颇为敬佩。这次经历让我更加成熟和自信,也为我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西财,校园经历可以是非常丰富多彩的。然而,相较而言,我的校园经历很难称得上是充实新颖,甚至称得上乏善可陈。大一的时候刚刚入学,我本就适应新环境慢半拍,再加上第二学期在家里蹲了7个月,校园生活的开启有些“出师未捷”。大二的时候是专业课最多的时候,每天都在知识的海洋里徜徉,作为学术小白在一点点的提升中感受快乐,相对有点“社交恐惧”,也多少会懊恼于自己错过了很多校园活动,但是终不愿做出改变。事情的转变发生在大三,我担任了学校朗目支教公益实践社团社长,我想要花一些时间去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情,不奢求去改变山区孩子的一生,只是想尽我所能给他们带去一点希望,我无时无刻要求我走出自己的“小世界”,更多地拥抱“大世界”,所以每次支教活动策划到落地执行我都全程跟进。我突然意识到,即便只在一方校园之中,生活的可能性也变得无穷无尽。所有在校园中遇到的人和事,都能带来新的体验和新的感受。身边有朋友看着团团转的我,突然说,你好像很善于multitask。这个时候看自己的日程安排,恍然确实有种殊途同归的感觉——原来自己最终如愿享受到充实而满足的大学生活。或许,在校园生活中取得成长,本不是一个为了所谓更加优秀而亦步亦趋的目标,而是在全新而自由的大学校园中对本我和生活的全新体验。当好奇心迸发、成就感扑面,那么再满的日程和再多的努力都有了价值。

到了大四,我们都会有意或无意地接受外部的定义,接受外部的同化。慢慢地,人就进入了一种任何时候都要先给外部一个交代,然后才能关注自我内心的状态。可能会有人所有的步调都完美地踏在期待上,但更多时候,我们是那个会掉队、会落后,会在人生大事上不赶趟的普通人。用费曼的路径积分来隐喻,人生是对所有可能性的求和。过去的链条貌似清晰,却只是回顾时的事后总结,交织着所谓必然性和偶然性。作为结果,有时候是有效数据,大多时候啥也不是。我开始反思自己先前对本科毕业工作的抗拒似乎只是给予自己并不理性的预设,我默认了拿到研究生文凭再工作是一条更容易被认可的路径,却回答不上来自己去读研究生到底是希望收获些什么。于是我渐渐不再抗拒本科就业,在通过并完成数次模拟面试、工作实习后,我选择参加国考,回到家乡,开启本科就业生活。
很幸运地,我一路上遇到的最终与我发展方向或许截然不同的师友们都那么支持我、相信我,让我有了探索未知的动力。人生的旷野上,按照自己的节奏和喜好去生活,或许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舒适区,正是因为人生是“旷野”而非轨道,才让人人活出或稳定或自由的不同人生。该如何走,该何时走,选择权在自己手里,不负当下,不惧未来,愿我们都可以勇敢成为未知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