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抱着一颗感恩的心,不要怕困难,也不要怕付出。给自己时间,一步一步来,一点一点进步。请相信,花会沿路盛开,我们未来的路也是。”
——杨蕾
杨蕾,湖北鄂州人,西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数量经济学2020届硕士,2020年选调至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21年11月前往广元市苍溪县五龙镇三会村实践锻炼,任村党总支副书记,2022年12月前往苍溪县发展和改革局实践锻炼,现在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采访杨蕾的那一天,会议室的灯光垂直而下,烘托着纯白色的空间,墙上的红字——2023年苍溪县重点项目拉评沙盘——瞩目。杨蕾身着浅卡其色上衣,搭配简单的浅色马甲,看起来简洁干练,落落大方,基层锻炼两年,赋予了杨蕾笃定从容的气质。即使采访中途发生了很多插曲,杨蕾始终面不改色,沉着冷静,脸上挂着淡淡的、胸有成竹的笑容。
谈起基层实践锻炼的经历,她滔滔不绝,坚定有力,声音中透露出青年人铆足力向前的干劲。
以梦为马,基层播撒青春热
2020年6月,杨蕾面临一个两难的抉择,她获得了一家国有银行的提前入场券,也通过了四川省急需紧缺选调生的笔试和面试,怀抱着一份“为青春逐梦、为时代筑梦”的热情和憧憬,她最终选择了后者。在国家政策的鼓励引导下,青年人拥有许多在基层施展才华、增长才干的机会,基层广阔天地,青年人同样大有可为。
任职三会村第一书记的邵书记说,“第一书记要有‘第一’风范。”从防返贫监测排查到调解矛盾纠纷,从多元化产业谋划到园区抗旱保苗,他一直走在前头、干在前头;老党员沈治忠不计报酬、不讲条件,时常头顶烈日、脚踏寒霜,奔走在村集体猕猴桃园区,为园区顺利挂果投产贡献心血。这些人都让杨蕾深深地感动着。“真正进入到基层工作以后,发现了越来越多在基层一线奔走忙碌的青年人和前辈,他们躬身为民、以身许国。广大青年反哺家乡的深厚情怀不断激励着我。”
在基层“墩苗”期间,她全身心投入到了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三会村的建设之中,从一门一户走访到防返贫监测排查,从梨产业园管护到集体经济发展规划,在一次次实地走访、一回回座谈交流中,她慢慢找到了更清晰、更确切的乡村振兴“答案”。
杨蕾在“党员开会了”主题党日示范活动中介绍三会村的美丽嬗变
两年的实践锻炼,让她感触很多、受益匪浅,她也对乡村发展、群众诉求有了更加真切的认识和了解。基层工作是听真言、查实情、办实事最好的课堂。两年的基层工作,让杨蕾真切地了解了基层发展的堵点难点、基层群众的所愿所盼,学会了从不同层级去思考问题、推动工作。
以心促新,点亮为民服务之灯
毛主席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提到:“没有调查权就没有发言权。”杨蕾在采访中谈及,自己一开始相对“学生气”,对乡村的认知不够全面、不够接地气,直到一次次与村民的近距离接触、一次次村组干部的答疑解惑,她才慢慢察觉到基层的实际不同、诉求不一,要想把书本知识转化为乡野实践,要学群众普遍认可的“土办法”,要讲群众愿意听的“土方言”。
杨蕾会同驻村干部开展脱贫攻坚成果后评估迎检工作
杨蕾组织开展“童心向党 快乐成长”留守儿童关爱活动
杨蕾组织村干部参加演讲比赛荣获一等奖
随着不断的经验积累,她跟村民们打交道也越来越得心应手。刚入村任职时,部分村民也会存在不理解、不愿多沟通的情况,很多实情自己掌握的不清,有些困难群众也不愿主动开口。但她工作中一直“将心比心”,只要是村民反映的问题和诉求,都及时回应,只要是自己承诺去办的事情,都争取一一兑现,通过一个个具体的实际行动,她慢慢获得了村民的信任。去年疫情管控居家隔离时,有些村民担心杨蕾一个外地女孩儿独自隔离,经常嘘寒问暖,主动送去瓜果蔬菜等生活物资,让她在这场疫情大考中,真切感受到了三会村民的温情关怀、守望相助。直到现在虽已不再在村任职,村上有些事情还是会主动和她交流看法,丰收时节,也会经常邀请她回村看看。种种经历,愈发拉近了她与村民们的关系。
基层工作虽然琐碎繁杂,但是杨蕾愿意在细微之处去摸实情、办实事,把事情做深、做精、做实,她说,这些日常工作的点点滴滴都带给了她很多满足感、成就感。
以学促干,做勤勉务实耕耘者
三会村的山坡上,装满阳光的果实熟了,放眼望去,漫山遍野都是一簇簇金黄、饱满的果实,微风拂过,阵阵果香扑面而来,采梨人也正在树下忙碌地采摘雪梨。
“我们村的地理条件很适宜种雪梨,种出的雪梨又大又甜,水分又足,但是销售方式比较单一、渠道也较为有限。”村民说道。
杨蕾惊讶之余,了解到村里有些农产品确实存在销路难、收益低的问题,有的产品甚至是“赔本买卖”。她开始多方搜集农产品滞销事宜的解决办法。经过多天的走访调研、仔细思考和资料查阅,她了解到国家鼓励支持通过“832平台”采购脱贫地区农副产品,以此助力消费扶贫。为此,她积极在村宣传有关政策,主动和村干部请教商量,多次和有关部门对接沟通,通过一个多月的资料准备、后期审核,成功帮助村资公司入驻了“832平台”,实现了三会村农副产品“平台销售”,而这也许是打开村农业发展的又一契机。她说,“在三会村的工作让我明白,把每一件群众的急事难事办得周全,把每一个村民的反馈诉求做得圆满,把每一个不大不小的工作干得无憾,这就是最大的收获,也是最好的成长。”
近年来,三会村因地制宜,持续扩大苍溪梨、猕猴桃、脆红李种植面积,全面促进水果产业提档升级,一棵棵小果树已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幸福树”。他们都在追逐阳光唤醒丰收的季节,等待装满阳光的果实成熟。
杨蕾深入田间查看猕猴桃园长势
以树为形,争做发展引路人
除了促进农副产品产业发展以外,通过前期深入调研走访,杨蕾还会同村组干部研究确定了“农、商、旅、训”融合发展思路。“疏通基层发展的堵点难点,既需要敢做事的魄力,也需要做成事的能力。实践出真知,青年人应当多听、多看、多请教,在一次次工作历练中不断总结经验、磨炼提升。”杨蕾说到。
杨蕾实地调研项目进展情况
杨蕾总结了自己的十六字工作方法:明确目标、梳理流程、严谨细致、精益求精。在村工作期间,面对基层报表繁多的现象,杨蕾利用自己的统计专业知识,设计了村民基本信息排查、核酸检测采样等小程序,改进了“笔写纸填”的传统信息采集模式,为基层报表“重难烦”减负松绑;在县发改局工作期间,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分析研判经济增速,通过项目征集筛选,按程序梳理确定22项民生实事项目,经过积极对接汇报、每月定期调度,目前22个项目正有序推进,其中6个项目超序时进度。这些项目群众关注度高、民生受益面广,项目的顺利实施可以有效缓解群众的急难愁盼,增进群众生活福祉。
对喜欢阅读的人来说,看书是一种享受。书卷中的意念像一股无形的动力,影响其思想和心态。杨蕾在工作之余,喜欢阅读一些书籍,所看书籍杂志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公务员必备知识,一类是所涉工作专业书籍,比如书籍《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置身事内》《小镇喧嚣》,杂志《瞭望》《财经国家周刊》等。她最受用的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这本书内容广泛涵盖、生动反映了习近平同志担任总书记以来的治国理政实践,展现了真实的中国状况及中国的追求、梦想和抱负。对她而言更重要的是:这本书敢于直面问题并且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种宏阔的理论视野无论阅读者从事什么工作,都会受益终身。
学姐寄语
从“学校门”到“基层门”,从“校园课堂”到“田间地头”,基层“墩苗”是听真言、查实情、办实事的难得机会。只有笃行实干,眼睛向下、脚步向下,才能学会解决真问题、真解决问题。希望学妹学弟们能够锚定自己心中的那座灯塔,无惧风雨、无畏付出,你们终将抵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