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简称“穗”,别称羊城、花城、五羊城,是广东省辖地级市、广东省省会、副省级市、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广州都市圈核心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国际商贸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世界一线城市。广州市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被誉为“千年商都”;自古就是中外文化交融之地,广府文化发祥地之一。广州市是中国南部战区司令部驻地,国家物流枢纽,国家综合性门户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是中国通往世界的南大门,粤港澳大湾区、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中心城市以及一带一路的枢纽城市1。
2023年,广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力以赴推动稳增长政策发力见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一年来,全市经济大盘运行平稳向好,生产形势稳步改善,重点领域需求有效恢复,城市活力持续释放,发展动能不断积蓄,民生保障扎实有力,全年经济在动能转换中推动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根据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3年,广州市地区生产总值为30355.73亿元,同比增长4.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317.78亿元,同比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为7775.71亿元,同比增长2.6%;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2262.24亿元,同比增长5.3%2。
一、历史沿革
传说广州最早的地名为“楚庭”(或“楚亭”)。现在越秀山上的中山纪念碑下,尚有清人所建一座石牌坊,上面刻着“古之楚亭”四字。不少史籍将“楚庭”视为广州的雏型,是广州最早的称谓,距今已有2847年。“楚庭”又与一个古远的传说相连,传说有五位仙人,身穿五彩衣,骑着五色羊,拿着一茎六穗的优良稻谷种子,降临“楚庭”,将稻穗赠给当地人民,并祝福这里永无饥荒。说完后,五位仙人便腾空而去,五只羊则变成了石头。当地人民为纪念传播优良谷种的五位仙人,修建了一座五仙观,传说五仙观即为“楚庭”所在。由此,广州又有“羊城”、“穗城”的别名。
春秋战国时期,岭南泛指今两广和越南北部地区,当时居住在这里的民族称为南越(又称南粤)。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秦在主帅屠睢率领下首次进军岭南,但秦兵最终被当地越人击败,屠睢被杀,赵佗等收拾残部北逃。稍后,秦朝派遣任嚣、赵佗等率兵再次分兵数路挺进岭南,经过多年征战,终于在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统一岭南。旋即建立政权,设置南海、象郡、桂林三郡,同时建立番禺(今广州)等县。南海郡含今广东大部,郡治番禺,首任郡尉任嚣,这是岭南历史上第一次划分的行政区,亦是广州历史上最早的行政建置。从此,广州进入其历史发展的新阶段。秦代的广州城。因秦将任嚣主持修筑,故名任嚣城。正式名称为番禺城。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任嚣平定岭南后,出任南海郡尉并在南海郡番禺县内建城作为郡治。城址在今广州市区仓边路一带。秦末,中原动乱,封建割据代替了统一,划地为王代替了中央集权。公元前204年,南海郡尉赵佗乘中原楚汉相争之机,派兵兼并了桂林郡和象郡,在岭南地区建立了南越国,定都番禺,自称南越武王。南越国疆土“东西万余里”,包括今广东、广西大部分、今越南北部。是为今岭南地区第一次建立古都政权。汉元鼎四年(前113)南越国丞相吕嘉叛乱,杀国王赵兴、太后以及汉使,立赵建德为南越王,并联络东越(今福建境内)发兵反汉。次年,汉武帝调集大军10万分兵数路进军南越国。元鼎六年(前111)冬,两支主力部队抵达番禺外围,攻破设置在石门一带的防线后,两军汇合一起从东南、西北两个方向攻城,捕杀吕嘉和赵建德,南越各地守将纷纷降汉。历经五世93年的南越国最终灭亡。汉武帝进一步健全行政建置,把南越国土地划分为9郡。从此,岭南地区直接归中央政府统一管辖。东汉时岭南隶属交州管辖,州治设在广信。汉献帝建安十五年(210),孙权任步骘为交州刺史,略定岭南。步氏来到南海郡治番禺,见巨海浩荡,原野殷阜,大为赞赏,认为其自然、经济和政治条件均适合设立州治。于是报请孙权批准,修筑城廓,于建安二十二年(217)把交州州治由广信东迁于番禺。后梁贞明三年(917),清海、靖海两军节度使刘岩立国,国都广州。国号初名大越,年号乾亨,次年改国号为汉,史称南汉。南汉立国后,承袭唐朝典章制度,并大体沿用唐代官制。升广州为兴王府,在粤东和粤北增置一府四州。启用幕府士人分领诸州,刺史不用武官,从而摆脱唐后期藩镇割据之弊。仿唐制开科取士,扩大地方士人的仕途。大规模铸铜、铅两种“乾亨重宝”。这是岭南首次大规模造币,促进了岭南地区商品流通。积极开展对外商务活动;又与邻国创造良好外交关系。南汉历四主55年。南汉国的建立,促进了岭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清顺治三年(1646),朱元璋后代在广州称帝,年号“绍武”,史称“南明”政权,仅存在40天。
1921年2月15日,广州市市政厅成立,下设公安、公用、财政、卫生、教育、工务等6个局。孙科为第一任市长。是为广州建市之始。此前于1918年10月成立广州市政公所,开始进行现代的市政设施建设。1938年10月21日,日本侵略军占领广州,开始了长达7年的沦陷时期。1945年9月16日,侵粤日军在中山纪念堂举行投降签字仪式。日本第21军司令官田中久一和中国第二方面军司令张发奎分别签字。广州宣告光复。这是近百年来广东人民第一次取得反侵略战争的彻底胜利。1949年10月14日18时,解放军占领广州各重要机关,歼灭国民党残敌2000多人,解放广州的战斗胜利结束。解放军在府前路市政府大楼前台举行了隆重的进城阅兵式。
广州是国务院颁布的全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先民们就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创造了灿烂的史前文明,揭开了广州人文史的初页。广州又称为羊城、穗城。传说古代有5位仙人,骑五色羊,羊衔谷穗,降临广州,把谷穗赠与百姓,祝愿这里“永无饥荒”。如今,越秀公园的五羊雕像已成为广州的象征。
广州自秦汉至明清2000多年间,一直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城市。汉武帝时期,中国船队从广州出发,远航至东南亚和南亚诸国通商贸易,东汉时期航线更远达波斯湾。唐代,广州已发展成为世界著名的东方大港,也是当时世界最长的海路航线“广州通海夷道”的起点,中央王朝首先委派专门管理对外贸易的官员市舶使到广州。宋代,在广州首设全国第一个管理外贸机构市舶司。明清时期,广州更是特殊开放的口岸,一段较长时间曾是全国唯一的对外贸易港口城市。
广州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英雄城市。在近代史上有三元里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抗英斗争、孙中山领导的反对封建统治的“三·二九”起义(又称黄花岗起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州起义。所以,广州既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又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的英雄城市。
广州历代名人辈出,代代相传。秦朝任嚣,汉朝赵佗,清朝学者屈大均,农民起义领袖洪秀全,思想政治家康有为、梁启超,领导中国民主革命、推翻几千年封建统治的孙中山等,为广州名城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广州的文物古迹众多。截至2011年,已公布的国家、省、市三级文物保护单位共322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5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53处。南越王墓、光孝寺、六榕寺、怀圣寺等都有1000多年的历史。此外,还有始建于隋朝的南海神庙,明朝的五仙观、镇海楼、莲花塔,清朝的陈家祠、余荫山房等。近代革命历史纪念地有毛泽东同志主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广州起义烈士陵园、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黄埔军校旧址、中山纪念堂、洪秀全故居等。广州还有众多的风景名胜,自古以来享有很高的声誉。宋、元、明、清历代都有评选“羊城八景”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州城市建设与发展日新月异。1963年、1986年,广州两次重新评选“羊城八景”。2001年8月,广州又举办“新世纪羊城八景”评选活动。2002年7月26日,评选揭晓,新八景为云山叠翠、越秀新晖、珠水夜韵、古祠留芳、黄花皓月、天河飘绢、莲峰观海、五环晨曦。2010年11月,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组织“羊城新八景”评选活动,至2011年5月18日,评选结果揭晓,新入选的“羊城新八景”为:塔耀新城、珠水流光、云山叠翠、越秀风华、古祠流芳、荔湾胜境、科城锦绣、湿地唱晚3。
二、战略规划
《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的“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中明确指出,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今后五年广州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是:实现老城市新活力,推动“四个出新出彩”取得决定性重大成就,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建设上新水平,国际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科技教育文化医疗中心功能大幅增强,省会城市、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和宜居环境功能全面强化,城市发展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发展核心引擎作用充分彰显,枢纽之城、实力之城、创新之城、智慧之城、机遇之城、品质之城更加令人向往。主要体现在八个方面:
(一)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经济结构更加优化,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先进制造业实现重大突破,率先探索建立与数字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经济制度体系,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打造新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典范。“十四五”时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左右;到2025年,地区生产总值约3.5万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到26万元/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5%。
(二)创新驱动取得新成效。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取得重大进展,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速集聚,科技创新轴引领辐射作用更加凸显,科技和产业创新策源能力显著提升,科技成果加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到2025年,研发经费支出(R&D)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4%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突破1.2万亿元。
(三)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营商环境改革取得重大成果,现代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改革综合效应有效释放,社会活力和创造力充分迸发。高水平开放进一步扩大,自贸试验区制度深化创新,全球资源要素配置中心功能明显增强,广州都市圈更具影响力,建成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国际交往中心,成为全球企业投资、国际人才汇聚首选地和最佳发展地。
(四)城市文明实现新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市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红色文化、岭南文化、海丝文化、创新文化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充分激发,文化强国城市范例魅力彰显,成为展现文化自信的对外文化交流门户。
(五)生态环境得到新改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不断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全国领先,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系统安全性稳定性显著增强,天蓝、山绿、水清的城乡人居环境更加优美,建成美丽中国样本城市。到2025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88%,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1.65%。
(六)民生福祉取得新进步。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社会公平正义更加彰显,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住有宜居、出有畅行、病有良医、老有颐养、弱有众扶、急有速应加快实现,平安广州、法治广州、幸福广州达到更高水平。“十四五”时期,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新增城镇就业110万人以上,新增基础教育公办学位数30万个以上;到2025年,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提高到99%,人均预期寿命达83岁。
(七)乡村振兴实现新跨越。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城乡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的制度性通道基本打通,城乡公共服务和公共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明显缩小,农业农村现代化走在全国全省前列。
(八)城市治理达到新水平。城市发展战略进一步优化,城市枢纽能级显著提升,城市更新改造深入推进,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更加合理,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城市环境品质大幅改善,城市本质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智慧城市建设成效显著,政府效能持续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加快推进,成为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范例4。
三、经济发展
在全国经济版图上,广东的分量不言而喻。2022年,广东经济总量接近13万亿元,已连续34年位居全国首位。这一规模即便在全世界的经济体中也能排进前十名。作为经济第一大省,广东自身发展基数大,每一个增长点都来之不易。2023年前三季度4.5%的增速,与2022年同期2.3%的增幅相比翻了近一番。不仅如此,广东拥有各类经营主体超过1700万户,占全国十分之一;外贸总额约占全国五分之一,已连续37年稳居全国首位;还是全国名副其实的工业、财政、养老金、科技创新第一省5。2023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为30355.73亿元,同比增长4.6%,经济总量仅次于上海、北京、深圳,位居全国第四。一季度1.8%、上半年4.7%、前三季度增长4.2%、全年增长4.6%6。
《关于广州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7中关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中表明广州市经济总体恢复向好,发展后劲进一步夯实。
(一)经济运行持续好转。我市全面落实国家和省稳增长系列政策,出台实施“支持市场主体高质量发展38条”、促进汽车消费一揽子政策等,建立健全市领导对口联系服务企业、项目机制,扎实推动经济加快企稳向好,全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万亿元,迈上新台阶。财政、物价、就业、经营主体总体平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44.15亿元,同比增长4.8%,其中税收收入同比增长9.0%;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0%;城镇新增就业人数33.01万人,完成年度任务的143.5%;新登记市场主体54.04万户,同比增长30.1%,实有市场主体339.97万户,同比增长7.7%。有效投资扩量提质。建立健全重大项目稳投资领导小组、并联审批要素保障专班、“红黄绿灯”预警提醒等机制,狠抓重大项目建设,800个市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4041.01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06.8%,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623.66亿元,同比增长3.6%,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工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12.2%、21.4%。出台实施进一步促进民间投资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制造业领域民间投资同比增长19.9%。强化项目建设要素保障,组建广州市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基金,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额度936亿元,规模居全省第一,开发区控股产业园REIT项目获中国证监会和深交所受理;供应产业用地1371.81公顷,同比增长45.7%。
(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加快建设。出台全国首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专项规划,制定实施促进消费若干措施、培育“羊城夜市”先行区等政策,发放政府消费券1.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012.62亿元,同比增长6.7%,“2023福布斯中国·消费活力城市榜”排名跃升至全国第三。消费新业态蓬勃发展,限上批发零售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8.9%、限上住宿餐饮企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餐费收入同比增长27.3%,网络零售店铺数、直播场次、主播数量均居全国第一,唯品会等5家企业入选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发放文旅消费券5000万元,全年接待游客2.34亿人次,同比增长51.8%;文旅消费总额3309.49亿元,同比增长47.4%。
(三)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创新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强市加快建设,广州在“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排名中提升2位、位居全球第8。“2+2+N”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加快建设,加大广州实验室、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服务保障力度;冷泉生态系统、人类细胞谱系建设取得实质进展;广州人工智能公共算力中心获批首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纳米领域全国唯一国家级产业创新中心落户,广州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挂牌运作。出台“高企26条”等政策,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增至1.3万家、2.1万家;入选全球独角兽企业22家,其中增量(12家)居全国第一;新增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5家、实现翻倍增长。创新人才加快集聚,新增“两院”院士6人,新发放人才绿卡1738张,新增博士博士后培养平台86家,在全国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中夺得13枚金牌。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新增发明专利授权3.6万件,同比增长31.9%。入选首批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城市、国家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标准化城市建设试点。
(四)先进制造业提质发展。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设立总规模2000亿元的产投、创投母基金,加快打造制造业创新平台体系,新增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4家,落地建设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生物医药和智能制造装备两大产业集群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评价优秀等级。
(五)数字经济能级提升。积极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建成5G基站9.17万座,5G用户超1600万户,华南唯一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新增二级节点15个、累计53个,接入企业超万家。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加快建设,欢聚大厦等5个总部项目竣工投产,中国人工智能(广州)产业园开工建设。数字业务加快拓展,出台实施公共数据运营试点方案等政策,举办首届广州数据交易会,广州数据交易所完成首个公共数据运营产品交易,上线国内首个算力资源发布共享平台,累计交易额超25亿元。数字政府加快建设,组建数字安全运营中心,上线“穗好办@企”平台,汇集13000多项政务服务事项、2900多条惠企政策。
资料来源:
1.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9%BF%E5%B7%9E%E5%B8%82/21808
2. https://www.gz.gov.cn/zwgk/sjfb/tjfx/content/post_9462814.html
3. https://www.gz.gov.cn/zlgz/whgz/lswh/lsyg/index.html
4. https://www.gz.gov.cn/zwgk/ghjh/fzgh/ssw/ghgy/content/post_7811746.html
5. https://www.gov.cn/lianbo/difang/202401/content_6924761.htm
6. https://economy.southcn.com/node_71505a4d28/89de6dc2b4.shtml
7. https://www.gz.gov.cn/zfjg/gzsfzhggwyh/ghjh/fzgh/content/mpost_9488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