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简称“渝”,别称山城、江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国务院批复的国家重要中心城市之一、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西部金融中心、西部科技创新中心、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和对外开放门户。重庆市地处中国西南部,是长江上游地区经济、金融、科创、航运和商贸物流中心,全国唯一兼具五种类型的国家物流枢纽,在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支撑作用,在“一带一路”中发挥带动作用,在长江经济带中发挥示范作用1。
一、历史沿革
重庆是中国著名历史文化名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3000多年,是巴渝文化的发祥地。因嘉陵江古称“渝水”,故重庆又简称“渝”。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改渝州为恭州。南宋淳熙16年(1189年),宋光宗赵惇升恭州为重庆府。1891年,成为中国最早对外开埠的内陆通商口岸。1929年,正式建市。抗日战争时期,重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远东指挥中心。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以周恩来同志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负责领导国统区、港澳及海外地区的党组织和统一战线工作,形成的“红岩精神”,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民盟、民建、九三学社和民革前身之一的“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均在重庆成立。巴渝文化、三峡文化、抗战文化、革命文化、统战文化、移民文化等交织形成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重庆是中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新中国建立初期,重庆为中央直辖市,是中共中央西南局、西南军政委员会驻地和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54年,西南大区撤销后改为四川省辖市。1983年,成为全国第一个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实行计划单列。为带动西部地区及长江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统一规划实施百万三峡移民,1997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批准设立重庆直辖市。直辖之后,重庆圆满完成三峡百万移民搬迁安置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事业取得显著成就4。
二、战略规划
《关于重庆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4年计划草案的报告》5中指出了主要发展目标。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指标在沿用2023年指标体系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调整,优化调整后的指标共计37项。
(一)关于预期性指标,主要包括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扩大内需、改革开放等方面,共30项。主要有:
1.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主要考虑:综合研判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以及我市发展的支撑条件和潜力后劲的基础上,兼顾需要与可能、短期与长期、发展与底线,按照“跳一跳、够得着”的原则设置。全市“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十四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长6%左右,市委六届二次全会提出,未来五年GDP迈上4万亿元台阶,2024年预期增速目标是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和市委六届二次全会目标的现实需要。当前我市供需两端持续升温,积极因素不断增多,经济呈现加快恢复态势,支撑经济实现较快增长,符合客观实际,在具体工作中争取更好结果。
2.城镇新增就业6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主要考虑:关于城镇新增就业总量,市委六届二次全会提出到2027年每年新增就业60万人以上,“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全市五年城镇新增就业300万人以上。2021—2023年我市均将目标定为60万人以上并顺利实现。关于失业率,与2023年目标保持一致,主要是更好体现就业优先、强化就业保障的政策导向。
3.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主要考虑:随着全球加息潮逐步结束、有效需求逐步恢复,预计2024年居民消费价格将企稳回升,加之2023年基数较低,将居民消费价格涨幅设置在3%左右,有利于保持政策目标的连续性,稳定市场预期,也为价格改革留有适当余地,符合物价总体趋势。
4.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以上。主要考虑:居民收入目标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有利于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有利于加快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随着企业经营效益逐步改善、中等收入群体逐步扩大、收入分配调节不断加力,实现2024年居民收入增长目标是完全可能的。
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其中工业投资增长14%。主要考虑:随着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加快调整,我市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和央企合作力度,重大工业项目加快放量,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房地产走出深度调整期,投融资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民间投资活力逐步释放,固定资产投资持续放量有基础,也体现了充分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的要求。
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5%。主要考虑:国家层面将推动消费从疫后恢复转向持续扩大,围绕培育壮大新型消费、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等方面出台系列政策措施,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将进一步增强。近年来我市消费供给质量不断提升,消费环境明显改善,新消费热点不断涌现,实现消费增长目标具备现实条件。
7.进出口总值增长3%。主要考虑: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需要在提升加工贸易质量、培育拓展新兴市场、促进“新三样”出口、扩大外贸新业态等方面下更大功夫。同时,货币紧缩对全球总需求的抑制有所缓解,国际贸易将逐步回暖,随着“渝车出海”、扩大进口等专项计划的实施,进出口总值增长目标有望实现。
(二)2024年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重点工作有:
1.全力推进双城经济圈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合力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坚持川渝“一盘棋”,加快实施“十项行动”,迭代升级“四张清单”,积极承接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打造新时代国家战略腹地核心承载区。
——强化重庆成都双核联动联建。加快共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推动成渝中线高铁、成渝高速扩能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强两地机场联动,联合争取航权航班配额和国际航线。加快共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实施成渝地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集群培育提升三年行动,加快成渝“氢走廊”“电走廊”“智行走廊”建设,合力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深化轨道交通、通用航空等重点领域协同发展,共同做大国家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共建西部科学城,争取国家批复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方案,实施成渝科技创新合作专项,研究制定成渝中线科创走廊建设方案,协同争取国家实验室及基地、国家产业创新中心等战略平台落地。加快共建西部金融中心,共同推动成渝团结湖、新微成渝创业投资等基金落地互投,携手开展金融标准创新建设试点和金融标准检测认证。共同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推动实现支付功能互联互通。加快共建现代化国际都市,推动“渝快办”与“蓉易办”数据互通,推进电子证照标准化建设和跨区域互认共享,探索医疗、就业、养老、社保等更多公共服务资源共建共享。联合举办成渝双城消费节等特色消费活动,加强成渝144小时过境免签联动。加快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共推世界级旅游品牌和精品旅游线路。
——促进成渝中部地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大力推动渝西地区高质量发展,谋划建设国际开放合作平台,塑造国际合作新优势,实施渝西内畅外联建设工程,提速建设高能级综合交通枢纽体系,推进先进制造业发展“渝西跨越计划”、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倍增行动计划,大力承接国家重要产业“备份”。提升涪陵、长寿、南川、綦江—万盛综合实力,支持承接中心城区非核心功能疏解,加快人口和产业集聚,打造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集聚区,建设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现代化新城,更好发挥战略支点作用。加强与四川自贡、泸州、遂宁等8市互动协作,持续提升成渝中部地区发展活力,进一步巩固共同落实国家战略的位势和动能。
——深化川渝全方位合作。优化双城经济圈区域发展格局,合力实施2024年度川渝100个重点合作事项、300个共建重大项目,共同争取国家批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土空间规划,出台重庆市都市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支持广安深度融入重庆都市圈,深化川渝国家级开发区、高新区等重点平台合作。落实省市领导联系毗邻地区合作平台机制,加快推进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川渝高竹新区等10个毗邻地区合作共建功能平台建设,持续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新路径,加快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建设,推动山区库区融入双城经济圈。实施交通通信、畅游巴蜀等10大便捷行动,提升公共服务一体化水平。常态化开展双城经济圈建设主题宣传,鼓励、支持、引导各有关方面搭建川渝各级各界合作清单对接交流平台,营造双城经济圈建设浓厚氛围。
2.全力放大西部陆海新通道优势,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落实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战略部署,坚持把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作为重要战略任务,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3.全力谋深做实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有形载体和有效抓手,奋力谱写美丽重庆建设新篇章。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快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准确把握实现“双碳”目标的路径方式、节奏力度,努力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
4.全力打造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柱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推进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加快构建产业大脑,培育壮大优质企业,强化关键项目招引,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5.全力构建“416”科技创新战略布局,着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坚持创新制胜,强化人才引领,全面实施科技创新和人才强市首位战略,系统重塑市域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形成西部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6.着力扩大有效投资,持续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优化投资方向,提高投资效益,增强投资增长后劲,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7.全力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更好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扩大服务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加快培育建设立足国内、辐射周边、面向世界的具有影响力美誉度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三、经济发展
2023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转型升级扎实推进,市场需求持续改善,人民福祉持续增进,现代化新重庆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全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145.79亿元,比上年增长6.1%。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074.68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1699.14亿元,增长6.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6371.97亿元,增长5.9%6。重庆市委经济工作会议认为,总体看,重庆市经济在波浪式发展中稳住了大盘,在承压前行中实现了螺旋式上升,主要经济指标较2022年明显改善、全国排位明显提升。
一是主要经济指标争先进位。1—11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6%,排全国第10位,较去年上升12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7%,排全国第12位,较去年上升9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9%,高于全国1.7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4.3%,高于全国6.4个百分点。
二是发展动能加快转换。“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加快构建,汽车产量全国第2、新能源汽车对全市汽车整车产值增长贡献率达90%,新材料、高端装备等产业实现两位数增长;“416”科技创新战略布局不断完善,规上工业研发费用增长27.3%,成功举办首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和2023智博会;优质市场主体加快培育,新增上市企业10家,11家渝企上榜2023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
三是深化改革取得新成效。数字重庆全面部署,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建成投用,上线运行“一件事一次办”服务事项60个;重点领域改革加快推进,累计完成123项中央部署我市改革任务;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态势良好,9家企业上榜2023中国民营企业500强。
四是安全发展有力有效。粮食生产再获丰收,能源资源供应稳定,疫情防控实现平稳转段。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和国有企业债务风险防范化解攻坚战全面推进,金融风险有效化解,保交楼新交付12.7万套、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06%;平安重庆建设成效明显,安全生产亡人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10.6%、10%,火灾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42.8%、35.1%,治安、刑事警情分别下降10.1%、17%;防灾减灾成果显著,在强降水天气过程较常年增加72%的情况下,受灾人口、农作物受灾面积、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下降54.5%、73.6%、5.9%。
五是人民福祉持续增进。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就业增收总体平稳,城镇新增就业68.5万人;教育、医疗、“一老一小”等公共服务持续提升,15件重点民生实事全面兑现,人民群众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认同感7。
2024年3月5日,重庆市统计局联合四川省统计局发布公告称,2023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81986.7亿元,占全国、西部地区GDP比重分别为6.5%、30.4%,比上年增长6.1%,高于全国0.9个百分点、西部地区0.5个百分点,“双圈”引领示范带动作用不断增强。“这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GDP在2021年突破7万亿元后,再上一个万亿级台阶。”重庆市统计局负责人表示,去年“双圈”建设扎实有效,呈现5个发展特点:
——双核韧性持续彰显。去年,重庆都市圈经济总量达24632.6亿元,其中重庆主城都市区经济总量为23120.1亿元,占重庆市比重76.7%;成都经济总量达22074.7亿元,占四川省比重36.7%,成都都市圈经济总量达27845.3亿元,占全省比重为46.3%。
——追赶发展步伐加快。去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增速比大湾区(不含港澳)、京津冀、长三角分别高1.2、1、0.4个百分点,经济总量相当于以上三地的78.5%、74.4%、26.9%,分别比上年提高1.1、0.3、0.3个百分点,与三大经济区的差距持续缩小。
——产业发展支撑有力。去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三次产业结构为8∶36.9∶55.1,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8%、5.6%、6.8%,其中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增速分别比全国高0.9、1个百分点,制造业、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等多个产业表现亮眼。
——内需潜力持续释放。去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3.4%,高于全国0.4个百分点;消费市场加快回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呈现逐季回升,全年增长8.9%,比全国高1.7个百分点,新业态新商业模式蓬勃发展。
——区域合作纵深推进。改革创新方面,去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出台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推进方案,发布首批川渝“一件事一次办”“免证办”事项清单,“川渝通办”事项全面落地;重大项目方面,248个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大项目完成投资4138.4亿元、年度投资完成率120.1%,超额完成全年目标;开放合作方面,成渝中线、西渝等高铁加快建设,川渝省际建成及在建高速公路达到21条,全年中欧班列(成渝)累计开行量超过5300列,运输箱量超43万标箱,均为全国第一,运行线路近50条,覆盖欧亚超100个城市站点8。
资料来源:
1.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87%8D%E5%BA%86%E5%B8%82/436625
2. https://www.cq.gov.cn/zjcq/sqgk/cqsq/202312/t20231205_12651429.html
3. https://tjj.cq.gov.cn/zwgk_233/fdzdgknr/tjxx/sjjd_55469/202401/t20240119_12842375.html
4. https://www.cq.gov.cn/zjcq/sqgk/cqsq/202312/t20231205_12651429.html
5. https://www.cq.gov.cn/zwgk/zfxxgkzl/fdzdgknr/ghxx/gmjjhshfzgh/202402/t20240229_12972925.html
6. https://tjj.cq.gov.cn/zwgk_233/fdzdgknr/tjxx/sjjd_55469/202401/t20240119_12842375.html
7. https://www.cq.gov.cn/ywdt/jrcq/202312/t20231227_12748706.html
8. https://local.cctv.com/2024/03/06/ARTIK6sa8HRT9xlffoJAKtke24030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