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古称长安,是中国西北部最大的中心城市,下辖11个区(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灞桥区、未央区、雁塔区、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高陵区、鄠邑区)、2个县(蓝田县、周至县)、7个国家及省级重点开发区(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曲江新区、浐灞生态区、阎良国家航空产业基地、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国际港务区),并代管一个国家级新区,即西咸新区。西安地处关中平原中部,是国家明确建设的国际化大都市、国家中心城市,获评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形象最佳城市、中国国际形象最佳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1。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2010.7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25.20亿元,增长3.4%;第二产业增加值4146.92亿元,增长6.2%;第三产业增加值7538.64亿元,增长4.7%2。
一、历史沿革
西安古称长安,位于中国内陆黄河流域中部的关中平原,是中华民族和古老东方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早在100万年前,蓝田猿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先民在这里生活并出现了城垣的雏形。西安有3100多年的建城史和1100多年的国都史,先后有西周、秦、西汉、东汉、新、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13个封建王朝在此建都,又为赤眉、绿林、大齐(黄巢)、大顺(李自成)等农民起义政权都城。自西汉起,西安就成为中国与世界各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的重要城市。古老的“丝绸之路”就是以长安为起点,西至古罗马。西安是闻名世界的历史名城,与世界著名的罗马、雅典、开罗等古城齐名,也是中国六大古都中建都历史最长的一个,长安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安”之名称始于明代。元至元九年(1272),元世祖封三子忙哥剌(la,音“腊”)为安西王,镇守此地,改京兆府为安西路。元皇庆元年(1312),改安西路为奉元路。明洪武二年(1369),改奉元路为西安府,府城简称西安,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历史上,西安一直是地方行政机关——州、郡、府、路、省和长安、咸宁两县的治所。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西安是全国最早响应革命的省会城市之一。20世纪20年代,随着西安现代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诞生并逐步形成了不同于历史上任何行政建制的新型地方行政建制,即市级建制。1927年11月25日,陕西省政府议决设立西安市。1930年11月8日,陕西省政府撤销西安市建制,辖区复归长安县。1932年3月5日,国民党确定长安为陪都,定名西京,并成立西京筹备委员会,但因多种原因西京市政府始终未成立,后西京筹备委员会撤销。1944年9月1日,西安市政府正式成立,为陕西省辖市。1947年8月1日,西安市升格为国民政府行政院直辖市,为全国12个院辖市之一。
1936年12月12日,这里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事变之后,设在西安的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驻陕办事处,为延安革命根据地输送了大批青年知识分子和军需物资。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邓小平、叶剑英等都曾在此领导过革命斗争。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之后,西安是中央西北局和西北行政委员会所在地,中央人民政府的直辖市;1954年6月改为省辖市;1984年10月被国务院列为计划单列市;1992年被批准为内陆开放城市;1994年被批准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和副省级城市;2018年被确定为国家中心城市。西安以厚重的历史底蕴、强大的科技实力、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和日益成熟的城市服务体系成为中国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国防科技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及辐射北方中西部地区的金融、科技、教育、旅游、商贸中心3。
二、战略规划
2024年1月6日,中共西安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方红卫强调,要加快推进“双中心”建设在成形起势上实现新突破,把高质量建设“双中心”作为立市之本,全面增强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牵引带动作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推动企业成为真正的创新主体,加快硬科技产业化发展,以创新之力推动融合发展,稳步提升科技创新保障能力,推动“双中心”建设实现实体化运行、取得实质性推进,成为西安引天下英才、育新兴产业、孕未来产业的金字招牌。西安“双中心”建设是指“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和“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4。
2024年3月12日,西安市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召开。会议中指出,2024年,市发展改革委将聚力推进“八个新突破”重点工作,推动经济“基本盘”“实力盘”“长期盘”在共融互促中协调发展,不断巩固经济稳中向好的基础,持续激发经济社会发展动力活力,推动西安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取得新的成效。2024年市发改委将从八个方面着力抓好工作:
一是抓经济增长稳进提质,巩固和增强回升向好态势。要增强运行调度的精准性、政策工具的靶向性、风险防控的有效性,开展综合研判分析,制定防范化解措施,确保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二是抓战略规划统筹,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高站位推动“八个新突破”取得实效,高起点加快转变特大城市发展方式,推动北跨提速发展,高标准启动“十五五”发展规划谋划。
三是抓项目投资优化增效,夯实筑牢经济运行压舱石。要着力扩大有效投资,持续深化高质量项目推进年活动,抓好350个列入市级重点项目库的大项目,盯紧抓实西咸新区隆基绿能年产50GW单晶硅片产业园等76个重点新开工项目落地建设。
四是抓产业发展升级突破,加快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要加速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统筹推进“双碳”工作,加快发展氢能产业,加速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五是抓区域协同有机融合,打造联动发展高效经济体。要加快西咸一体化进程,加快西安都市圈建设和关中平原城市群协同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深化西渭、西商融合发展,西康、西汉协同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合作迈上新台阶。
六是抓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激发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以西咸新区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省级试点为突破口,促进技术要素与资本要素、数据要素融合发展。要持续扩大对外开放,增强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辐射能级,积极推进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建设,持续巩固中亚航线优势,拓展开发欧洲、西亚航线。
七是抓城市韧性强化提升,推动综合能级跃上新高度。要加快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年内开通运营地铁8号线、10号线一期、6号线一期南段、5号线一期东段。强力推进电网攻坚,全年建成变电站20座,全市电网新增供电能力200万千瓦。
八是抓民生改善增进福祉,促进发展成果更多惠民共享。要推进普惠养老城企联动和普惠托育服务专项行动,推进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试点,持续加强和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要坚决保障粮食安全,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抓好重点领域价格改革,完善公共服务价格和收费政策,积极做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工作5。
三、经济发展
2023年,西安市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和推动特大城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战略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扎实抓好“三个年”活动和八个方面重点工作,全市经济呈现稳中有进、持续向好态势,产业优势持续巩固,市场需求加快恢复,城市动能不断增强,民生保障有力有效,经济发展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2010.7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25.20亿元,增长3.4%;第二产业增加值4146.92亿元,增长6.2%;第三产业增加值7538.64亿元,增长4.7%6。西安市突破1.2万亿门槛,榆林迈上7000亿量级,继续坐稳“中西部非省会第一城”7。
西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叶牛平市长在市十七届人大五次会议上所作《政府工作报告》的通知中指出,2024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进出口总值增长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和7%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3%8。
资料来源:
1. https://www.xa.gov.cn/sq/csgk/sqjj/1.html
2. http://tjj.xa.gov.cn//tjsj/zxfb/1751799551957696513.html
3. https://www.xa.gov.cn/sq/csgk/lsyg/646f2359f8fd1c1a702eb759.html
4. https://www.xa.gov.cn/gk/ghjh/zdgz/1746716623524868097.html
5. https://www.xa.gov.cn/gk/ghjh/zdgz/1767728119194185730.html
6. http://tjj.xa.gov.cn/tjsj/tjxx/1751799551957696513.html
7. https://www.sohu.com/a/754789382_735537
8. http://zygh.xa.gov.cn/zwgk/ghjh/1759045978048524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