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简称“深”,别称鹏城,广东省辖地级市、副省级市、国家计划单列市,超大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经济特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城市之一。深圳市地处中国南部,广东省南部,珠江口东岸,北回归线以南,东临大亚湾和大鹏湾,西濒珠江口和伶仃洋,南与香港特别行政区相连,北部与东莞市、惠州市接壤。深圳市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新兴移民城市,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被誉为“中国硅谷”。还是粤港澳大湾区四大中心城市之一、国家物流枢纽、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中国三大全国性金融中心之一,并全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全球海洋中心城市1。2023年深圳市地区生产总值为34606.40亿元,同比增长6.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4.71亿元,同比增长2.6%;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3015.32亿元,同比增长6.5%;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1566.38亿元,同比增长5.6%2。
一、历史沿革
深圳最早的前身为广州府宝安县,深圳的经济特区发展史虽只有40多年,却拥有着6700多年的人类活动史(新石器时代中期就有土著居民繁衍生息在深圳土地上)有着6000多年的人类开发史和海洋经济发展史、1700多年的城市史、600多年的海防史、悠久的广府民系和客家移民史。先秦时期,广东地区居住的是被称为“南越”的少数民族(百越的一支),包括壮族、畲族和疍家等。深圳是南越部族远征海洋的一个驻脚点。居殖在深圳沿海沙丘谷地区域的南越部族以捕鱼、航海维生,甚少农垦。自秦朝,即为广东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于公元前214年在岭南设置了南海、桂林、象郡三郡,谪徙秦国人50万人开发。时属南海郡的深圳,便融入了秦代的中原文化,后为南越国地。大汉帝国、东汉属于交州(管辖广东、广西、越南大部)南海郡。西汉设郡前属越地、南粤地(南越地)。深圳最早的前身为广州府宝安县,宝安作为县建制始于东晋咸和六年(331年)。朝廷置辖地六县的东官郡,辖地大概为现今的深圳市、东莞市和香港等范围。郡治在宝安县(南头)。深圳在宋朝时期是南方海路贸易的重要枢纽,属于广州府宝安县。盛产食盐、香料。至元朝,又以出产珍珠著名。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在今深圳境内设立了东莞守御千户所及大鹏守御千户所。有600多年历史的南头古城,曾是晚清前深港澳地区的政治中心。明万历元年(1573年),析东莞县,置新安县,设治所于南头,属广州府。清康熙五年(1666年),新安迁界,并入东莞县;清康熙八年(1669年),复置新安县,属广州府。[311]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7月至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4月期间,中国清政府与英国相继签订《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和《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港岛、九龙和新界割让、租借给英国。至此,原属新安县的3076平方千米土地中,有1055.61平方千米脱离其管辖,深圳与香港从此划境分治。民国元年(1912年),地方行政设省、县二级,新安县属广东省直辖。民国三年(1914年)1月,全国行政区域整编,新安县因与河南省新安县同名,复称宝安县,隶属不变。民国三年(1914年)6月至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宝安县先后隶属粤海道、广东省、广州行政委员公署、中区善后管理委员会、中区绥靖公署。民国二十五(1936年)9月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先后隶属第一、四、二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0月,属东江专署。1950年3月,属珠江专署。1952年12月,属粤中行政公署。1956年2月,属惠阳专区。1959年1月,属佛山专区。1963年6月,重归惠阳专区(1970年改为地区)。
1978年1月,国务院联合工作组调查研究建立宝安县外贸基地问题。5月,调查组写出《港澳经济考察报告》,建议把宝安、珠海建成商品出口基地。在此背景下,8月,惠阳地委上报省委《关于宝安县改为深圳市的请求报告》。1979年1月23号,中共广东省委发布《关于设立深圳市和珠海市的决定》,撤销宝安县,以宝安县的行政区域为深圳市的行政区域,设立深圳市,为省辖市,成立中共深圳市委,由中共广东省委和惠阳地委双重领导。3月5日,国务院批转广东省委报告,同意深圳建市。11月26日,广东省委下发《关于改变深圳市和珠海市体制的通知》,深圳市升格为地区一级的省辖市,由广东省委直接领导,政权机关称深圳市革命委员会。1979年3月,改宝安县为深圳市,由广东省和惠阳地区双重领导,11月,直属广东省领导。1980年8月,深圳市建立深圳经济特区。10月20日,中共广东省委下发《关于任命中共深圳市经济特区委员会、广东省深圳市经济特区人民政府领导班子成员的通知》,决定深圳市党的机构改称中共深圳市经济特区委员会,中共深圳市经济特区委员会和深圳市经济特区人民政府正式成立,深圳市革命委员会取消。1981年10月,恢复宝安县建制,属深圳市领导。1982年1月,中共深圳市经济特区委员会改称中共深圳市委员会。12月21日(一说1981年10月),国务院批准恢复宝安县建制。管辖大鹏、葵涌等16个人民公社和光明华侨畜牧场。县政府驻西乡。深圳市直管市区内两个街道和福田、盐田、南头、蛇口、附城5个公社。1988年10月3日,《国务院关于深圳市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的批复》下发,国务院同意深圳市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包括财政计划),并赋予其相当于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1992年12月,撤销宝安县建制,建立宝安、龙岗两个深圳市辖新区。1994年2月25日,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下发《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广州等十六市行政级别问题的通知》,将深圳市行政级别定为副省级。2010年7月1日,《国务院对广东省关于深圳扩容请示的批复》同意将深圳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深圳全市,将宝安、龙岗两区纳入特区范围3。
二、战略规划
深圳正致力于打造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通过持续努力加快建设全球领先的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和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消费中心、物流中心、金融中心。到2025年,深圳经济实力、发展质量跻身全球城市前列,研发投入强度、产业创新能力世界一流,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到2035年,深圳高质量发展成为全国典范,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世界领先,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到本世纪中叶,深圳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先进城市之林,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4。
《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指出了“十四五”的发展目标。瞄准高质量发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标杆、可持续发展先锋的战略定位持续奋斗。到2025年,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经济实力、发展质量跻身全球城市前列。现代产业体系核心竞争力大幅提升,新经济发展国际领先,在构建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上走在全国前列,经济总量超过4万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超过1.5万亿元。
——创新能级显著提升。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研发投入强度、产业创新能力跻身世界一流,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左右,原始创新能力实现较大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重要突破。
——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开放多元、兼容并蓄、创新创意、现代时尚的城市文化特质更加鲜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城市文明程度、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文化产业发展质量显著提高,建成一批标志性文化基础设施,形成更具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和城市品牌。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9万元,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全覆盖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人民生活更殷实、更安康、更舒适。
——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绿色低碳发展方式,以先行示范标准推动碳达峰迈出坚实步伐,大气、水、土壤、近岸海域等环境质量持续提升,PM2.5年均浓度低于20微克/立方米,主要河流水质达到地表水Ⅳ类以上,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城市更美丽。
——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城市治理的法治化、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国际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基本形成,城市更宜居、更韧性、更智能,努力成为超大型城市现代化治理的典范5。
三、经济发展
2023年,深圳市GDP3.46万亿元,同比增长6.0%,坐稳全国“三万亿先生”交椅。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深圳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最好结果,坚决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勇当尖兵。深圳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以下特点6:
(一)制造业当家“分量足”。深圳始终坚持工业立市,制造业当家。2023年,深圳规上工业总产值超过4.8万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2%,两项统计蝉联全国城市“双第一”,继续稳坐中国“工业第一市”。2023年,工业投资2338.3亿元、增长43.0%,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提高到23.6%。深圳制定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发展“18条”,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业产值增长85.3%;全年新开工5个百亿元级、10个30亿元级重大工业项目;加快推进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升级,全年支持1200余家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开工建设75个“工业上楼”项目,超额完成建设2000万平方米优质、经济、定制化厂房空间的目标。深圳实施制造业卓越质量工程,开展“深圳制造”品牌提升行动,打造优质高值的产品矩阵,推广先进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支持企业主导或参与制定细分产业领域国际标准。“深圳制造”“深圳智造”和“深圳创造”,正成为这座城市愈发闪亮标签。
(二)科技创新“核力足”。欧盟近日以全球2500家主要企业为对象的报告显示,中国企业2022年研发费用总额位居全球第二。而对中国企业研发费用增加起到拉动作用的是华为,2022年投入研发209亿欧元,中国企业排名第一,全球企业排名第五。提升科技创新“硬核力”,持续的研发投入是“硬实力”。过去十年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由4.02%升至5.81%。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不断壮大,2023年超2.4万家,是2014年的5.2倍。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20年居全国城市首位,深港穗科技集群连续4年排名全球第二。敢啃“硬骨头”,才有“硬核力”。2023年我市布局37个市级科技重大专项,资助技术攻关项目300多个,推动在体外膜肺氧合系统(ECMO)、核磁共振、EDA、全自研数据库系统等领域取得突破,实现国产替代“零”的突破。
(三)新兴产业集群“劲力足”。深圳统筹推进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20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8大未来产业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实施“四链融合”促进新型工业化,新增3家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和2个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8.8%,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41.9%,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64.0%。新能源、新材料、智能机器人等7个产业集群实现两位数增长。2023年,深圳出台电化学储能“20条”,电化学储能产业产值增长16.1%;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发布41个“城市+AI”应用场景清单;实施低空经济“20条”,推动出台全国首部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新开通无人机物流航线77条,载货无人机飞行61万架次、居全国第一;建成投产重投天科半导体、礼鼎载板及封装基地等先进制造业项目。实施极速宽带、数字孪生先锋城市建设计划。开展公共无线局域网综合品质提升行动,新增无线接入点8025个,累计服务3.0亿人次。新增5G基站1.0万个、光传送网节点1653个、物联感知终端166.0万个,率先部署5G-A网络试点,新增千兆光纤宽带家庭用户85.0万户。全市域统一时空信息平台完成既有公共建筑精细化建模超6000栋,上线运行城市动态监测指标1178项,新推出数字孪生应用场景30个。上线公共智慧停车平台,接入停车位53.3万个。
(四)外贸出口“流量足”。在深圳,每分钟外贸进出口值达到736.3万元。改革开放的窗口成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高效试验田。2023年,全市进出口总额38710.70亿元,同比增长5.9%。其中出口24552.08亿元,增长12.5%,总量连续31年居内地城市首位。贸易结构持续优化。一般贸易进出口增长14.4%、占进出口总额53.6%。服务贸易进出口增长20.0%、总额1347.7亿美元。跨境电商进出口增长75.2%、总额超3000亿元。民营企业成为外贸强市的出口主力军。据统计,2023年深圳民营企业进出口2.54万亿元,同比增长12.3%,占65.7%。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增长9.3%,全国首个RCEP农业贸易合作中心落户深圳。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新三样”出口增长33.9%。
(五)民营经济“活力足”。深圳是活力满满的创业之都,在这里,每分钟会诞生1.1家企业,企业密度居全国第一。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如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为深圳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在国家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等政策措施的引领和带动下,深圳出台实施民营经济“20条”、降低制造业企业成本“20条”、支持个体工商户发展“33条”等政策措施,深入开展“干部助企行”“我帮企业找市场”等行动,全年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808.3亿元、办理出口退税1582.6亿元。 创业投资者信心提振,2023年深圳新登记56.5万户、增长26.4%,其中个体工商户增长44.0%、企业增长14.7%。新增“个转企”3582家、“小升规”1728家、境内外上市企业32家、独角兽企业6家。民营企业内生动力、经营活力、产业磁力持续增强。
(六)专精特新“潜能足”。2023年,深圳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09家,新增数量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小巨人”企业累计742家,位居全国第二。创新活力旺盛的深圳,不仅有华为、腾讯、比亚迪这样的龙头科技企业,还有一大批术业有专攻、极富创造力、并能在细分领域呼风唤雨的“隐形冠军”,这些中小企业中的“小巨人”,已经成为推动深圳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深圳企业集聚、集群、集约特点鲜明,分布合理,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特色产业带、科技园区纵横交错,交相辉映。除74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深圳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10000家(其中,3009家正在公示)、创新型中小企业12256家。这些专精特新“小巨人”大多为制造业型企业,专业程度高、创新能力强,在制造业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等多个重要领域各显神通,又高度协同,为深圳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巨大潜能。
(七)营商环境“口碑足”。深圳连续四年获评全国工商联“营商环境最佳口碑城市”称号,并在全国重点城市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评估中实现“五连冠”。截至2023年底,深圳境内外上市公司总数达到561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4万家。2023年,深圳搭建深圳信用(征信)服务平台,累计促成企业融资超过2500亿元,上线全国首个专属个体工商户的“信易贷”产品——“个体深信贷”,累计实现个体工商户纯信用放款超过3.8亿元。深圳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2023年以来,已在66个领域形成轻微违法行为依法免予处罚、从轻处罚、减轻处罚、不予强制四张清单,合计2021项,近1.1万家企业受益,减免处罚金额约为3.5亿元。深圳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际化营商环境。深圳海港、空港出口货物周转效能提升20%至45%,全国率先上线航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减少企业查验现场跑腿次数高达75%。
(八)国家级平台“动能足”。前海、河套、光明科学城,三大国家级平台,生机勃勃,动能十足。作为最浓缩最精华的核心引擎,前海开发开放活力迸发。2023年,国务院批复《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国家部委支持前海实施“金融30条”“海关18条”“海事18条”;实施“前海全球服务商计划”,引进落地151家全球头部服务商;港澳专业人士在前海备案执业范围增加到22类。前海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0%。小河套”释放巨大能级。国务院出台《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河套开发建设正全面提速。制定深圳园区发展规划实施方案,深入实施深港联合政策包“28条”,先行先试简化科研样本出入境等5条政策,开展便利跨境科研资金流动“科汇通”试点,新引进中国一汽大湾区研究院、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等30家高端科研机构,成立国际星闪无线短距通信联盟。新增高品质科研空间30万平方米,建成运营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开工建设深港合作成果转化中心等项目。
(九)万亿消费“彩头足”。2023年深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5万亿元、增长7.8%,首次突破万亿消费大关,成为广东第二个万亿元消费城市。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全市累计引进各类首店、旗舰店、新概念店等超1000家,首店规模增速和品牌吸引力稳居全国前列。深圳“顶流”商圈加速成型、消费新地标频频出圈、特色商业街区蓬勃发展,初步形成了由14个重点商圈组成的国家级、省级、市级示范特色商圈矩阵,呈现出“多点开花、串珠成链”辐射带动和均衡发展趋势。
(十)创新驱动7。深圳致力于打造“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涌现出以华为、比亚迪、腾讯、大疆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创新企业。其中,深圳10家企业上榜2022年世界500强。深圳聚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率先以立法形式在全国设立人才日,设立人才荣誉和奖励制度。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稳居全国城市首位。深圳的创新有“6个90%”:90%以上的研发机构、研发人员、研发资金等都在企业,90%以上的职务发明专利和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等都出自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深圳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达到94.9%。
资料来源:
1.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7%B1%E5%9C%B3%E5%B8%82?fromModule=lemma_search-box
2. http://tjj.sz.gov.cn/zwgk/zfxxgkml/tjsj/tjfx/content/post_11125884.html
3.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7%B1%E5%9C%B3%E5%B8%82?fromModule=lemma_search-box
4. https://www.sz.gov.cn/cn/zjsz/gl/content/post_10870236.html
5. http://www.sz.gov.cn/cn/xxgk/zfxxgj/ghjh/content/post_8854038.html
6. http://www.sz.gov.cn/cn/zjsz/fwts_1_3/yxhjjc/content/post_11146945.html
7. https://www.sz.gov.cn/cn/zjsz/gl/content/post_108701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