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简称宁,江苏省省会,位于江苏省西南部。南京是中国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是长江三角洲唯一的特大城市和长三角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门户城市、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1。2023年,全市经济运行承压恢复、回升向好,供给需求稳步改善,转型升级积极推进,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产业强市迈出新步伐。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7421.40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6%。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17.75亿元,增长1.7%;第二产业增加值5929.00亿元,增长2.8%;第三产业增加值11174.65亿元,增长5.6%。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为1.8:34.0:64.22。
一、历史沿革
南京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有50万年的人类活动史,近2500年的建城史,约450年的建都史,享有“六朝古都”“十代都会”的美誉。
距今50万年前,今东郊汤山葫芦洞一带就有被后世称为南京直立人(又称南京猿人)的原始先民活动。大约1万余年前,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在溧水“神仙洞”生活繁衍,古人类的足迹随时代推移罗布今南京市辖区范围。距今五六千年前,今市中心鼓楼岗西北北阴阳营的二级台地上,原始居民生息于南京地区第一批原始村落中,已广泛使用石制器具。3000多年前,沿江河一带密布着史称“湖熟文化”的居民聚落。商代到西周时期,不仅在金川河和秦淮河流域,而且在玄武湖滨和大江两岸各支流的台地上,都较为密集地分布着青铜时代的居民聚落,约两百处之多。周灵王元年(前571),楚国在六合区境设棠邑,置棠邑大夫,南京有政区设置就此发端。周景王四年(前541),吴国置濑渚邑于高淳区固城湖畔,因邑城坚固,后世名“固城”。周元王三年(前474,一说前473),越灭吴,翌年筑城于秦淮河口长干里,俗称越城(又称范蠡城、越台),南京主城区建城由此始。周显王三十六年(前333),楚威王大败越国,尽得吴故地,于石头山(今清凉山)筑城置金陵邑并“郡江东”,为南京主城区建置政区治所之始。南京地区县置始于秦,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秦始皇第五次出巡,毁金陵邑城,移其县治于今江宁区秣陵街道,为秣陵县。秦汉时期,南京地区随经济发展建县渐多。东汉建安十六年(211),吴主孙权将统治中心从京口(今镇江)迁到秣陵。次年,改秣陵县为建业县,寓意“建立帝王大业”,又在楚金陵邑故址石头山上建筑军事要塞石头城。黄龙元年(229),吴大帝孙权从武昌(今湖北鄂州)迁都建业,是为南京建都之始,从此,“钟山龙盘,石头虎踞”的帝王之宅—南京作为国都的形象出现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继三国吴后,又先后有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在建康建都,前后共320余年,史称六朝。六朝上承两汉,下开盛唐,在中华文明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在六朝以后1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五代十国时的南唐、明朝、太平天国、中华民国都曾立都南京。隋灭陈统一全国后,采取压低六朝故都地位的政策,毁建康城邑,于石头城置蒋州,隋炀帝时,改蒋州为丹阳郡。唐武德三年(620),废丹阳郡改置扬州。武德八年(625),扬州治所移至江都(今江苏扬州),从此扬州之名专指江都。至德二年(757),以润州之江宁县置江宁郡,次年改江宁郡为昇州。隋唐300余年,南京政区建制高不过州、郡,更多时只为一县。五代十国时期,杨吴政权于武义二年(920)升昇州为金陵府,南京首次建置为府。天祚三年(937)正月,金陵府更名江宁府;十月,杨吴权臣徐知诰(即李昪)代吴称帝,以江宁府为国都,史称南唐。北宋初设为昇州,后置江宁府,南宋更名建康府,宋绍兴八年(1138),宋高宗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建康府为陪都。元天历二年(1329),建康路更名集庆路。元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攻克集庆,改集庆路为应天府。元至正二十八年、吴二年(1368),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于应天府置南京,这不仅是南京地名之始,也是南京第一次成为统一的全国性的首都。永乐十九年(1421),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南京为陪都。清代改应天府为江宁府,咸丰三年、太平天国癸好三年(1853),太平军攻克江宁,改名天京,定为首都。同治三年(1864),清军攻占天京,重置江宁府。清末,南京不仅是江苏省省会、江宁府城,还是两江总督、布政使、江宁织造、驻防将军等文武要员的治所所在。宣统三年(1911)12月29日,起义的17省代表齐聚南京,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国号中华民国。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3日,废江宁县、上元县,置南京府。1927年4月18日,国民政府成立,定南京为首都,改江宁县主城部分为南京市;4月24日,南京市政厅成立,为南京成为现代意义的“市”行政建制的开始;6月1日,市政厅改为市政府,是全国较早建立的市行政区;6月6日,定南京市为特别市,直隶于国民政府。1929年2月,江苏省省会自南京移至镇江县;4月16日,改南京特别市为首都特别市。1930年,又改首都特别市为南京(直辖)市,直属行政院。1949年4月23日,“百万雄师过大江”,南京解放;4月28日,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5月10日,南京市人民政府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南京为中央人民政府直辖市。1952年9月,南京与苏南、苏北行政区合并成立江苏省;1953年元旦,江苏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南京改为江苏省省辖市、省会。1989年,国务院批准南京市实行计划单列,被赋予相当于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1993年,中央撤销省会城市计划单列。1994年2月,中央明确南京为副省级城市。2016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将南京在城市规模等级上定位为“特大城市”,是长三角城市群26个成员中唯一的特大城市。
南京政区曾有过“邑”“县”“州”“京”“郡”“首都”“特别市”“直辖市”“省会”“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市”等不同层级的行政建制。南京名称之多,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也属罕见,以政府名义明文确定的正式名称有金陵、秣陵、江乘、湖熟、建业、石头城、扬州、丹阳、丹杨、江宁、建邺、建康、金城、蒋州、昇州、归化、白下、上元、西都、留都、陪都、集庆、应天、南京、京师、南都、天京、天都、天城、首都特别市、京市等30余个,民间习惯性称谓有冶城、越城、虎踞龙盘、皇邑、神京、上国、上京、江南佳丽地、京邑、白门、皇都、吴京、帝里、江南第一州、江城、南国、行都、南中、南部、新都、新京、秦淮、钟山等40个以上,建制的更变、名称的繁多,折射出南京历史发展的兴衰起伏3。
二、战略规划
《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指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按照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综合考虑国内外宏观环境、城市竞合趋势和自身条件,今后五年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是,聚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加快形成以创新为第一驱动力的增长方式,聚力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美丽古都、探索走出绿色低碳发展新路子,打造富于现代化内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增长极,成为常住人口突破千万、经济总量突破两万亿元的超大城市。具体表现为“四个高”:
(一)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全球创新城市。对标国际一流创新城市和地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121”战略,构筑高质量发展动力系统,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取得实质性成效,形成一批原创性的重大科研成果;建成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形成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54.5%,整体创新能力进入全球创新型城市行列。
(二)建设高能级辐射的国家中心城市。经济在高质量轨道上实现稳健增长,发展速度继续走在全国同类城市前列,综合实力稳居全国前十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万亿元以上,年均增长6.5%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作用更加突出,基本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初步建成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全国重要的金融中心、物流中心、商务中心、数据中心,国际要素集聚能力、生产服务功能和开放引领作用明显增强,更好发挥在都市圈、长三角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
(三)建设高品质生活的幸福宜居城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万元左右,增速与经济增长同步,教育、医疗、养老、社保、住房、交通、体育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现代化、均等化、多元化走在前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城市文化软实力进一步增强。长江南京段绿色低碳发展成效明显,市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保持80%。城市人居品质显著提高,乡村振兴战略高水平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明显提升。
(四)建设高效能治理的安全韧性城市。市域治理和服务更加精准化、精细化,本质安全水平显著提升,建成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明显提高,治理效能迈上新台阶,法治建设满意度达到90%。国家安全和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平安南京、法治南京建设取得更大成果,市民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提高,公众安全感达到95%4。
三、经济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南京紧扣“强富美高”总目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经济增长动力转换,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近十年南京经济总体保持中高速增长,经济体量持续扩大,经济首位度显著提升5。
(一)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1.经济体量持续扩大,总量连跨9个台阶。十年来,南京经济总量连跨9个千亿级台阶,从2012年的7307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16355亿元,占全省经济的比重由2012年的13.6%上升至14.1%,经济首位度进一步提高。十年中,南京经济总量实现了两次历史性的跨越,2013年,经第三次经济普查调整后,南京地区生产总值超过无锡,经济体量从全省第三上升至全省第二;2020年,南京经济在受疫情扰动的大环境下仍保持了较好的增长态势,经济总量自改革开放以来首次进入全国大中城市前十。202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7421.40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6%,较前三季度提升0.1个百分点,经济运行延续稳定恢复态势。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17.75亿元,同比增长1.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0.7%;第二产业增加值5929.00亿元,同比增长2.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1.0%;第三产业增加值11174.65亿元,同比增长5.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8.2%。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8%、34.0%和64.2%,与上年同期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下降1.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1.5个百分点6。
2.经济增速领先全国全省,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2013至2021年,南京GDP年均增长8.3%,高于全省0.9个百分点,高于全国1.8个百分点。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一季度至2020年二季度,南京GDP增速曾连续10个季度蝉联全省第一。从十年增长趋势看,南京GDP增速自2013年起逐年小幅回落,2015年增速放缓至10%以下,2016-2019年增长比较稳定,均维持在8%左右,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经济增速迅速探底,2021年经济回暖,增速又回升至7.5%,变化趋势和全国、全省保持一致。这也充分表明,南京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方式由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益型;经济结构调整从增量扩能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经济发展动力由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
3.人均GDP居全省前列,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2021年,南京人均GDP达到17.45万元,高于全省3.75万元,在13个设区市中位列第三(低于无锡和苏州),居全省前列。从十年发展趋势看,南京人均GDP由2012年的8.57万元增加到2021年的17.45万元,年均增长7.1%,增速高于全省0.3个百分点。按平均汇率折算,2012年南京人均GDP为13575美元,已达到高收入国家标准(根据世界银行最新设定的高收入国家门槛——人均国民收入达到12695美元,人均国民收入和人均GDP存在细微差别,但差距不大);2018年突破2万美元,达到21327美元,达到发达国家门槛(2万美元);2021年跃升至27051美元,接近中等发达国家门槛(3万美元),说明南京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经济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
4.三产占比稳居全省首位,三次产业结构趋于稳定。2021年全市服务业(第三产业)增加值首次突破万亿元,达到10148.73亿元,和2012年相比,服务业体量增长了1.6倍。十年间,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9.5%,比GDP年均增速高1.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同时,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也由53.3%上升至62.1%,年均提升0.98个百分点,十年来,南京三产占比一直稳居全省第一。从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看,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南京一直保持“三二一”的产业结构,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保持稳中有降,第二产业增加值总体保持下降,第三产业增加值总体保持上升态势。2017年,全市第三产业占比突破60%,第三产业的优势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其后第三产业占比一直维持在60%以上,产业结构总体进入较为稳定的平衡状态。
(二)重点行业共同发力,实现城市能级跃升
从重点行业的十年发展情况看,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以下简称科技服务业)年均增速也显著超过GDP增速,为全市经济增长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力;从增加值绝对量看,2012-2021年,这三个行业的增加值增长了2900多亿,占全市GDP增量的30%以上,是南京实现城市能级跃升的重要助力。
1.信息软件业快速增长,数字赋能经济腾飞。2010年南京被工业和信息化部认定为首个“中国软件名城”,十多年来,南京积极出台扶持政策,培育引进优质企业,行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2012至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信息软件业企业由300多家增长至接近900家,集聚了华为、中兴、阿里、小米、甲骨文等一大批优秀的企业;信息软件业增加值也由337.80亿元增长至1511.35亿元,体量增长3倍多,按不变价计算,年均增速达到18.1%,比GDP年均增速高9.8个百分点,是全市增长最快的龙头行业。2012-2021年间,信息软件业占GDP比重由4.6%上升至9.2%,大幅提升4.6个百分点,信息软件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从2012年的5.9%上升至2021年的13.7%,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2.金融业能级不断提升,资本助力实体振兴。十年来南京市金融市场规模日益壮大,体系日益健全,成为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2012—2021年,金融业增加值由721.86亿元增长至2021.07亿元,按不变价计算,年均增速达到10.8%,比GDP年均增速高2.5个百分点;金融业占GDP比重也由2012年的9.9%上升至12.4%,成为全市除工业以外的第二大行业。从全省范围看,南京金融业增加值、存贷款余额、证券交易额、保费收入等主要金融指标均居全省首位。从全国范围看,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发布了2021年发布了第十三期中国金融中心指数报告,南京金融综合竞争力位居全国第8,排名较上一期提升1位,南京金融业的总体能级、综合竞争力和认可度均在不断提升。
3.科技服务业优势突出,创新驱动城市发展。科技服务业是促进科技和经济结合的关键环节,是经济提质增效的重要引擎。十年来,南京把科技创新摆在城市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突出科教资源优势,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将科教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科技中心、创新中心,建成了网络通讯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等一批重大创新基地,有力支撑南京高质量发展。2012—2021年,科技服务业增加值由167.06亿元增长至606.56亿元,按不变价计算,年均增速达到13.9%,比GDP年均增速高5.6个百分点,科技服务业占GDP比重也由2012年的2.3%上升至3.7%。科技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是南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成果之一,也为全市经济增长培育了新动能。
资料来源:
1. https://www.nanjing.gov.cn/zjnj/csgk/201910/t20191016_1678402.html
2. https://tjj.nanjing.gov.cn/njstjj/202402/t20240202_4161993.html
3. https://www.nanjing.gov.cn/zjnj/lsyg/201910/t20191014_1676341.html
4. https://view.officeapps.live.com/op/view.aspx?src=https%3A%2F%2Fwww.nanjing.gov.cn%2Fxxgkn%2Fzt%2Fghxxgk_70036%2Fssw%2Ffzgh_70038%2F202111%2FP020211110413678821847.docx&wdOrigin=BROWSELINK
5. https://tjj.nanjing.gov.cn/tjxx/202208/t20220824_3680574.html
6. https://tjj.nanjing.gov.cn/njstjj/202402/t20240226_4173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