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简称“杭”,古称临安、钱塘、武林,是浙江省辖地级市、浙江省省会、副省级市、超大城市、六大古都之一,杭州都市圈核心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浙江省经济、文化、科教中心,长江三角洲中心城市之一1。同时,杭州是中国浙江省省会、经济文化科教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杭州湾西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延伸交点和“网上丝绸之路”战略枢纽城市,区位优势明显、人才资源丰富、市场机制成熟、政府服务高效、产业基础雄厚,不仅是“生活居住的天堂”、“旅游休闲的天堂”,更是“投资创业的天堂”2。杭州正努力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和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特别是杭州聚焦特色优势,正在全力实施以发展信息经济、推进智慧应用为主要内容的“一号工程”,为创业创新提供了良机。同时杭州山水相依、湖城合璧,江、河、湖、海、溪五水共导,风景如画,堪称人间天堂。全市丘陵山地占总面积的65.6%,集中分布在西部,中部和南部;平原占26.4%;主要分布在东北部;江、湖、河、水库占8.0%,森林覆盖率达65.33%,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一。拥有中国南部沿海地区最大的水库-新安江水库(又名千岛湖),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京杭大运河,以大涌潮闻名的钱塘江穿城而过3。
2023年,杭州市经济稳进向好,经济总量跃上2万亿元新台阶,产业基础不断夯实,民生保障有力有效。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全年地区生产总值20059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47亿元,比上年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5667亿元,增长1.8%;第三产业增加值14045亿元,增长7.2%。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为1.7:28.3:70.04。城市软实力稳步提升,创新打造市区两级文明驿站534个,开展各类文明实践活动26万余场。连续17年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5。
一、历史沿革
杭州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中国著名的七大古都之一,以“东南名郡”著称于世。跨湖桥遗址的发掘显示,早在8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距今5000多年前的良渚文化被称为“中华文明的曙光”。自秦时(公元前222年)设县治以来,已有2200多年历史。隋开皇九年(589年)废钱唐郡,置杭州,杭州之名首次在历史上出现。五代吴越国(907-978年)和南宋王朝(1138-1279年)两代建都杭州。被13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赞叹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天城”。民国元年(1912年),原钱塘、仁和县并置杭县。民国16年(1927年),划杭县城区等地设杭州市,杭州置市始此。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从此揭开了杭州发展的历史新篇章。
杭州历史文化内涵博大精深。几千年来,以西湖文化、运河文化、钱塘江文化为代表的杭州文化,在开放中融合,在创新中发展。西湖文化采跨湖桥文化、良渚文化、吴越文化、南宋文化、明清文化、民国文化等各个时期文化之精华,集山水文化、园林文化、宗教文化、建筑文化、名人文化、民俗文化、丝绸文化、茶文化、饮食文化之广博,体现了西湖文化精致、和谐、典雅的特色:运河文化集水利文化、商贸文化、物产文化、水景文化、戏曲文化、庙会集市文化于一身,体现了杭州文化开放、兼容、庶俗的特色;钱塘江文化犹如滚滚钱塘潮,是杭州大气开放的象征和标志。
杭州历史上名人辈出。思想家有龚自珍、章太炎等;文学家有白居易、林和靖、范仲淹、苏东坡、罗贯中、施耐庵、陈端生、郁达夫、丰子恺、夏衍等:戏剧家有李渔、洪异等:艺术家有夏圭、李唐、刘松年、马远、李嵩、黄公望、吴昌硕、黄宾虹、盖叫天、潘天寿、林风眠等;国学家有俞曲园、马一浮等;科学家有毕异、沈括、李之藻、丛可桢、茅以升、钱学森等;教育家有林启、李叔同、陶行知等;医学家有朱丹溪、王孟英、吴尚先等;还有民族英雄岳飞、于谦、张苍水、葛云飞等6。
二、战略规划
杭州市致力于高水平打造“数智杭州·宜居天堂”,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增强城市综合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推动数字变革,打造面向世界的创新策源地,引领全球数字变革潮流,建设新时代数字杭州,全面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区域辐射力和国际竞争力。同时,杭州市努力推进全域城区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提高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推动更高水平开放,构筑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强大链接点,打造区域协作新高地,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此外,杭州市也注重文化传承与创新,提升历史文化名城影响力,推进共同富裕,建设幸福示范标杆城市,并统筹发展和安全,打造更高水平的平安杭州。
《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到2035年,杭州城市综合能级、核心竞争力、国际美誉度大幅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为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独特韵味别样精彩世界名城打下坚实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充分展现。
《纲要》明确“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杭州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不断厚植历史文化名城、创新活力之城、生态文明之都特色优势,紧紧围绕“数智杭州·宜居天堂”的发展导向,持续推进“干好一一六、当好排头兵”,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奋力展现“重要窗口”头雁风采。
《纲要》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努力实现“六个前列”。
——综合实力走在前列。力争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3万亿元,年均增长6%以上,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8万元。
——数字变革走在前列。城市大脑更加智慧,数字社会建设更加深入,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万亿元,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0%。
——城市治理走在前列。各领域法治化水平全面提升,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建成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标杆城市,依申请政务服务办件“一网通办”率达到90%以上。
——文化建设走在前列。2022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成功举办,建成东方文化国际交流重要城市和国际文化创意中心,居民综合阅读率达到94%。
——生态环境走在前列。西湖西溪一体化保护提升成效明显,千岛湖、新安江、富春江、钱塘江、苕溪、大运河等重要水系生态环境更加优美,“湿地水城”成为新时代杭州的鲜明特色,约束性指标全面完成省下达任务。
——生活品质走在前列。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8.5万元,增速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人均期望寿命达到83.88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82%以上,建成人民的幸福城市。
三、经济发展
2023年,杭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强力推进三个“一号工程”和“十项重大工程”,推动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全市经济稳进向好,亚(残)运会成功举办,创新动能不断积聚,社会事业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全市经济稳进向好,经济总量跃上2万亿元新台阶,产业基础不断夯实,民生保障有力有效,“亚(残)运攻坚仗”“经济翻身仗”实现“两仗”全赢,筑就杭州发展新里程碑。
(一)综合经济。初步核算,2023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059亿元,比上年增长5.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47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5667亿元,增长1.8%;第三产业增加值14045亿元,增长7.2%。三次产业结构为1.7:28.3:70.0。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61129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22866美元)。全年全员劳动生产率为26.5万元/人。规模以上工业劳动生产率为40.3万元/人。
(二)财政金融。全年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617亿元,比上年增长6.8%,其中税收收入2348亿元,增长8.2%。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636亿元,增长3.7%,其中民生支出2065亿元,民生投入占比保持在75%以上。全年金融业增加值2490亿元,比上年增长7.7%。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77589亿元,增长11.5%,其中住户存款增长18.3%,非金融企业存款增长10.3%。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68642亿元,增长9.5%。其中,企(事)业单位贷款42244亿元,增长12.8%;住户贷款26021亿元,增长4.3%。
(三)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根据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全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797元,比上年增长5.0%。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587元,增长4.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180元,增长6.6%。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为1.67,比上年缩小0.04。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25520元,增长11.7%。全年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0129元,比上年增长7.9%。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4103元,增长7.5%;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5133元,增长9.9%7。
资料来源:
1.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D%AD%E5%B7%9E%E5%B8%82/200167
2. https://www.hangzhou.gov.cn/col/col805739/index.html
3. http://www.zcom.gov.cn/art/2022/7/8/art_1416082_13886728.html
4. http://drc.hangzhou.gov.cn/art/2024/1/25/art_1568489_58907426.html
5. http://drc.hangzhou.gov.cn/art/2024/2/26/art_1568489_58907518.html
6. https://www.hangzhou.gov.cn/art/2023/5/5/art_1229144714_59079214.html
7. https://tjj.hangzhou.gov.cn/art/2024/3/15/art_1229279682_4246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