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智慧寻径,破求职焦虑困局(文/王芳)
求职季,各类招聘信息如潮水般接连涌来,令人目不暇接;投出的简历杳无音信,焦虑如影随形。在这迷茫时刻,我们不妨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学会端正心态、克服求职焦虑,争取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工作。
一、端正心态,破除焦虑迷障
求职焦虑的根源,常常在于我们过度把自我价值与外在的标签、光环紧紧捆绑在一起。在社交媒体上,“年薪百万”“大厂光环”这类所谓成功的标准随处可见,让不少青年陷入认知误区:仿佛只有进入名企、拿到高薪,才称得上是人生赢家。现实中,有相当比例的毕业生存在类似观念,将“体面工作”直接等同于人生成功,却忽略了内心真正的渴望与需求。这种盲目追逐世俗定义的成功模式,只会让我们在求职的道路上越走越迷茫,甚至陷入自我否定的恶性循环。
要克服这种焦虑,关键在于端正心态,学会知足。老子说“知足之足,常足矣”,这不是让我们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而是提醒我们要认清自己的能力和需求,不被外界的喧嚣所左右。就像苏轼,被贬黄州后,他没有自怨自艾,而是写下了“人间有味是清欢”,在困境中找到了生活的乐趣和内心的宁静。我们在求职时,也应如此,不计较一时的得失,求职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每一次的挫折都是一次成长的机会,都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
二、立足自我,寻觅适配之职
当前找到一份工作或许并不难,但找到一份真正适合自己的工作却并非易事。部分学生在求职时,往往只看重工作的“光环”,而忽略了自己的兴趣、能力和职业规划,盲目地追求别人眼中好的工作。这样的结果,很可能是入职后才发现自己并不喜欢这份工作,或者无法胜任,最终陷入新的困境。
那么,如何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呢?道家哲学中的“知止不殆”给了我们启示。我们要建立理性的职业边界,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和发展方向。诸葛亮在隆中隐居时,虽居草庐却对天下局势了如指掌,已然明确自身经天纬地之才与安邦定国之志。后经过审慎评估,决定出山辅佐。此后,他凭借自身智慧才能纵横政军领域,铸就辉煌伟业。青年学生求职也应如此。在校期间,应立足自我,深入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和价值观,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最终找到真正适合自己、能让自己发光发热的工作。
当前就业形势日益复杂多变,让我们以“知足”沉淀浮躁,端正心态,克服焦虑;用“知止”校准方向,立足自我,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在时代的浪潮中,保持定力,坚守初心,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