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咨询室来了不少大一的同学。虽然专业不一样,但他们都带着一个类似的困惑。“老师,我现在很慌张,感觉身边的同学都有明确的方向,而我却不知所措,像个无头苍蝇,不知道该往哪里努力。我想我需要明确一下自己的未来方向。”
“是什么使你产生了这样的感觉呢?”每一次我都会这么问对面的同学。
“就是和同学一对比,感觉自己实在是有点浪费光阴,很害怕在竞争中败下阵来。”往往我会听到这样一个回答。
在焦虑和慌乱中,大家都看到了这个名为“明确的目标”的解药。
可是,甲之蜜糖,乙之砒霜,别人选择走的路,对自己来说不一定就是好的。于是往往又陷入了想象的拉扯,就业也好,升学也好,出国也好,都有很多的利弊。这些好的不好的,就像是细细的蛛丝,剪不断理还乱。在控制不住的思绪翻滚之间,未来似乎更模糊了。
“你最近一次产生这样的感觉是什么时候?”答案从这里开始有了不同的样子。最近令我记忆深刻的一个回答是“都在备战4级,当看到同寝室的同学迎刃有余,而自己却困难重重。”
原来,他来自英语教学相对薄弱的省份,进入大学之后发现班上的同学藏龙卧虎 ,很多人的词汇量、语言熟练度早已超过4级甚至达到了6级的程度。而自己却还在与词汇语法苦苦搏斗。这深深动摇了他的信心。“就算我这样努力,我能够考得过吗?哪怕我考得过,又怎么可能比得过这些赢在起跑线上的人?”一面这样想着,一面又觉得还有时间,自己不能放弃。两相纠缠之下,越发地着急要寻找一个出口,最好迅速就能改变现状。
其实,万丈高楼是无法平地而起的。基础差就需要给自己时间,更需要宽容自己目前的现状,一个单词一个单词、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地看清自己究竟差在哪里,然后像蚂蚁搬家一样,一点一滴地学习、积累。
可惜的是,很多时候我们无法接受自己的现状,也就无法改善现状,仅仅在头脑的游戏中焦虑循环。又或者在问题之外的领域,刻舟求剑般企图弥补。
生而为人,我们天生就会希望自己是好的,向上的,积极的。如果有不足,自然就希望能改善它。这就如同植物总要向光生长一般,“人总是应该努力变得更好”。可惜的是,正是“太希望自己能变得更好”这种急迫的心情破坏了我们变好的基础:对生命的基本信心。
生而有“缺”是生命的基本事实,正因为我们生来有“缺”,才有无限可能,才有希望。急切否认“缺”的存在,掩饰自己的“不足”也就切断了自己变得更好的机会。
要真正获得成长,必须要首先承认和接受“缺”的事实,否则再多挣扎都只是“心理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