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三年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在西财同学的求职上也有明显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将“稳定”放在考虑的首位,而眼前的这个女孩让我觉得极为特别。
她衣着朴素,个子不高,表情比较拘谨羞涩。她告诉我,自己希望考研,但似乎不知道该考什么专业。进入秋招,看到很多同学都在求职,她觉得自己也该试试看找工作。听起来这是个很普通的规划迷茫问题,然而一追问我却发现并没有这么简单。
“你提到自己希望考研,那么是什么吸引了你继续升学呢?”
“因为我对自己的专业不感兴趣,而且我这个专业(某经济类专业)好像只能去企业,感觉很不稳定。”
“那你想考什么专业的研究生呢?”
“我就是不太清楚,而且其实我成绩一般,所以也怕考不上。我的打算是先考一次试试,如果落榜了我就去考公。”
“考公?某个省的选调生?还是具体哪个岗位的公务员?”
“我想要考我们家那边的法院。”
“嗯?我记得你说你是XXX专业的,不是法律专业可以考法院的岗位吗?目前司法从业资格证非法律专业还可以考吗?”
“...其实我也不是很清楚。”
“我有些好奇,法院的工作和你的专业、你过去的实习经历似乎并不相关,是什么让你对这个工作这么感兴趣呢?”
“我感觉法院的工作非常稳定。”
“如果只是稳定,也有其他的公务员岗位和体制内工作可以选择呀,比如一些和你的专业更对口的,经济部门的岗位。对你来说,这些工作和法院的工作有什么不同吗?”
“我没想过这些,我了解的我们专业的学生基本都是去的企业。”进行到这里,我们的对话突然被迫中止了。
原来,她并没有预约,直接来了咨询室,而我误以为她是有预约的学生,直接开启了对话。现在,原本预约的同学来到了咨询室,我们不得不中断了对话。
到被打断的那一刻为止,我急切感受到她对于所谓考公法院的执着,很想说服她看到自己目前目标的不合理。然而理智在这一刻仿佛不起作用,在她头脑中,始终有一个名为“稳定”实则不知为何的执念如咒语一般盘旋。
我们没有时间具体去澄清、探索这咒语之下她真正的需要。但我在她身上看到了很多人的影子。有人执着于寻求工作的高薪保障,有的人执着于寻求职业生涯的稳定感,还有的人执着于寻求职业对于家庭归属的保障(工作必须离家近)。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看,这些需求都是处于金字塔较下层的基本需求。
“在底层的需求未被满足之前,一个人无法追求到真实的自己。”这句话看起来似乎没有毛病,很多人都在用实际行动演示它。
然而,接受这句话就否认了生命的不断发展和可能,默认了生命是干涸的沙漠,生活是干渴中求而不得的过程。不管是寻求职业上所谓的安全稳定,还是寻求父母或者伴侣所谓无条件的爱,往往都是被陷入了幻觉的沙漠,这种能量会让一个人无止境地渴求却永不餍足。
事实上,需求和依赖是两回事。固然生命中某些当下我们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需求,但一颗心深处永远有自由,有爱,有自己。哪怕是在最黑暗的囚牢之中,也存在萤火一般微小的自由,而那之中也可以是无限的宇宙。
千言万语归为一句,“愿爱胜出”。